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优秀成果选介

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

——《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成果简介

  2011年12月06日11:22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四川大学吴兴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论”(项目批准号为04BWW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11年10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课题组成员:支宇、匡宇、郑一舟。

  一、目的和意义

  这项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将意义论的研究范式推进到中西比较研究之中,对中国古代诗意论和西方现代诗言意义论展开较深入的比较研究。展开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

  1.引入意义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角度,凸显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现代文论的意义论维度。

  2.将现代西方诗言意义论与中国古代诗意论进行较深入的比较研究,凸显中国古代文论在文学意义论研究上的独特贡献。

  3.突出中西不同文学意义论的系列特点,从而显示中西不同知识方式的差异、特征和适用性,为当前世界的文学意义论研究提供一种独特的参照。

  4.探索文学意义论与政治、文化传统等等的深度联系,为探索中西文明“不同的意义发展方向”提供一个独特的入思角度和研究案列。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项研究成果对中国诗意论和西方现代诗言意义的比较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中国诗意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上篇)

  1.方法论探讨(第一章)。将意义论研究引入中西文论比较,力争在中西思想比较研究的难点上有所突破。中西思想比较研究的核心困难在于:中与西背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知识谱系。要比较,就必须分类,但是只要分类,就必定要么以中国传统、要么以西方知识的分类为根据。只要是以某一种分类为根据,就必然涉及对被比较方的切割和整形。这是必须破除的中西知识的“同一性假设”。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突破方法。笔者认为,真正走出突破性一步的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于连指出:西方同中国比较,“是在原则上遇到了无法做任何直接比较的情况,因为我们只能在一种有共同组成的框架内比较”,而中西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分类学背景。他的方案是:放弃生硬的直接比较,在拆除了欧洲思想逻辑之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深入到对决定中西观念显现和成型的意义背景的对比分析。即研究在思想、观念、逻辑的背后决定这些思想、观念、逻辑之显现和成型的意义网络和聚集方式。这就是所谓对在语言深处、与社会历史交互影响的“语意网络”和不同文明的“意义发展方向”的探讨。这样,所谓意义论的研究就包括了两个层面:1)对意义的研究,2)对意义意识乃至意义理论的文化传统之研究。由于诗意论深切关涉一种文化的意义发展方向与语言意义聚集的原始发生,本研究将指向对中西不同文化“意义发展取向”的探询。本研究新的推进是:将于连的这一突破继续向前推进坐实,引入诗学领域,并在现代语言学转向的学术视野下展开与现代西学诸种文学意义论的相互阐发和映衬。

  2.在西方现代诗言意义论映衬下对中国传统诗意论的比较研究(第二章、第三章)。从意义论角度系统研究中国传统诗意论的发生、发展,内涵,视野,主要命题,当代意义。1)还原确认。由于我们一直是在再现论、表现论的框架视野中去研究,传统诗意论被还原为表现、再现、审美意识和创作心态等等。因此,首先要对传统文论的言意之辩、以意论诗、滋味、神韵、意象、境界等等的基本含义、题域归属进行还原式清理,确认其中作为文学意义论的基本内涵。2)对作为意义论的诗意论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诗意论命题的核心是“以意论诗”,它起于魏晋,经历了从哲学上的言意论向文学诗意论的视角转换和从以言行事到以诗致意(味)、以文致趣的语用学转型。到唐代发展成为中国文论文学意义论的主流。与此相关,传统文论的诗意论展开为三大命题:不尽之意、诗味论和境界说。3)对传统诗意论独特视野的考察。中国传统诗意论的最大贡献是“原域文论”。“原域”即从“天道”而论文:摆脱一切实用性语境而单纯从语言的揭示性和意义之原始发生来论意义。该视野奠基于老庄,从唐宋之际扩展及儒家并与禅宗的意义论合流,形成中国文学意义论的巨大思想传统。它与现代西方诗言意义论在视野上有所交叉而又迥然相异。4)对传统诗意论的主要命题及现代意义的比较考察。古代诗意论集中体现为三大入思路向:从言意关系分析诗言意义的特殊性,以言内言外、复意重旨、有限与无限、言与道、虚与实、直接与间接等等关系的探求为思路的具体展开;从读诗主体的感受性特征来把握诗言意义的特殊性,以有味无味,味与理、与道德教化、与知识陈说的分野,味之浓淡、高下等等为思路的具体展开;从意义的整体性特征(境界)来把握诗言意义的特殊性,“境界”之整体与局部、意象与成境、虚与实、静与动、雄浑、自然、豪放等等为思路的具体展开。上述视野及成果体现了中国诗意论迥然不同于西方现代诗言意义论的独特内涵,可以为当代世界性的文学意义论提供丰厚的思想启示和思路参照。

  (二)以西方诗言意义论为重心的比较研究(中篇)

  长期以来,我们从意识哲学出发,把结构主义、新批评等看成是“形式主义文论”,把现象学、接受美学看成是单纯的“存在论解释学’,极大地忽视了现代西方文论的意义论内容。因此,以西方为重心的比较研究同样需要首先对西方文论的文学意义论做还原式阐述,然后再于相近题域展开中西比较研究。

  1.言路比较一: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文学意义论与中国诗意论(第四章)。

  1)俄国形势主义与结构主义是语言论转向的重镇,其代表人物从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自指性、第二含义系统、横纵合轴、文学叙事学等层面展开了对文学意义论的迄今为止最为浩大、系统的规范性研究。结构主义不是关注文本的具体意义,而是关注在文学结构系统中,独特的意义构成是怎样成形的,确定形成文学意义需要哪些条件和手段。此即乔治·卡勒所说,结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发现或者指派意义的批评,不如说它是一种努力去确定意义的可能性的诗学”,它所关心的“不是现实的文学,而是可能的文学”。这就是文学意义论,而不对某部具体作品之经验内容的研究。

  2)结构主义文论与中国诗意论核心都在于关注文学语言、文本的诗意构成(文学性)。可是,它们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有根本差异:中国诗意论的视角闪烁不定,着重从意味领会的角度切入,而结构主义有自觉的视角反思并坚持贯彻语言论和文本论的内部视角。实际上,结构主义假设了一种既不同于读者也不同于作者的研究者视角(所谓科学的视角)。其次,由于明确的视角反思性定位,结构主义的知识演进呈现出明析的逻辑演进历程,而中国诗意论却一直在经验的领会体悟中重复性层累式发展,在思想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巨大的断层:缺乏普通意义论与诗意论之间的逻辑推进和思想过度。

  2.新批评的文学意义论与中国诗意论(第五章)。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意义论的学术谱系上,“新批评”的独特个性体现在分析文学语义的多重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之美。是否具有语义叠加、语义冲突、语义交织、意义复杂等特征成为新批评区分文学文本和其它文本的标准。与新批评相近的中国诗意论主要在语义论和文本论两个层面,前者有复义、隐喻、含蓄、意象、意境等,后者有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声韵、词句、章法之论。可是,新批评的语义学主要是在意义层次及独特结构上研究文学意义的审美构成,而中国古代的诗意论却是在一个极其博大的视野之中展开。论诗意固然有隐喻、复义等意义层次论,但更重要的还有“不尽之意”、“诗味”论、“境象”论等无法归结为意义层次的广阔内容。新批评的文本论与其语义学高度统一,是在一个中立、科学的研究立场上探讨文学独特的意义结构,而中国古代的章法论却是实用写作术的探讨:论声韵、论词句、论章法构成了中国诗歌写作学的在形式要求上的主要内容。

  3.言路比较二:现象学、阐释学与中国诗意论(第六章)。

  现象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重镇,同时也是文学意义论的重镇。1)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姚斯、杜夫海纳、罗曼·茵加登,现象学的文学意义论经历了从哲学现象学到存在意义论,到存在论解释学、到接受理论的演变历程。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意义论内容的阐述清理,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思想语境中,惟有现象学的解释学是彻底从以意义领会为本位的思想立场来解读世界的,上述每一个阶段的核心问题都与如何理解意义密切相关。当世界不是指纯粹的自然事实,而是指人所领会、参与并与之相互构成的存在总体性的时候,现象学的解释学立场就有一种其他理论难以企及的彻底性。同时,这也就决定了,现象学解释学的文学意义论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罗曼·茵加登等人的存在意义论的一个部分。2)就意义的本体论视野而言,中国古代诗意论可资与现象学诗意论(海德格尔晚期)相比较的是老庄的意义论。两者在意义论的思想进路上都共同指向向意义的原始发生返回,但它们的最终指向迥然不同:海氏走向天地人神四维一体的世界结构的略缩,而老庄则走向世外、鸿蒙或茫茫大荒。3)就现象学的美学发展走向而言,可资与盖格尔、英伽登等人的审美意识现象学相比较的是中国古代的“品鉴”论传统,可是现象学美学的直观、现象给予的直接分析是一种反思性分析的严格还原,而中国的“品鉴”之直观却是一直保持着审美品味和经验状态的直接呈现。前者只具有知识性,后者却具有知识性和价值性内涵。4)可资与解释学、接受理论相比较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学和诗话阅读论,可是现象学的解释学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理解观,因而能发展为以阅读为本位而对文学存在本体的意义论追问,而中国的经学和诗话中的阅读论因为没有本体论的理解概念,一直是作品或作者本位论的意义观。

  (三)诗意论比较的延伸研究(下篇)

  1.中西意义论的分类学背景与知识质态的分析研究(第七章)。

  中西意义论的差异最终背靠着不同的知识谱系背景。西方的根据来源于对“心”(精神领域)的系统的分析性研究和严整划分。但是中国古代的“心”没有经历此种分化,因而没有为在西学意义上的精确知识追求奠定分类学基础。由此而影响到传统诗意论在知识质地上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它的“概念质地”、意义组建和知识质性的杂糅均与西学理论不同。

  2.中国诗意论深受政治、文化传统的关联性影响(第八章)。

  本章为个案研究。“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意向结构的转变(从讽谏表意到诗意含蓄的变化)告诉我们:中国诗意论的特殊理论内涵具有极其复杂的现实原因和思想来源。这种复杂的历史渊源是西方现代诗言意义论所没有的。

  3.西方诗言意义论在现代中国的影响研究(第九章)。

  中西不同的诗意论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性,因此,当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时候,要甄别适应性问题。以海德格尔的诗学为例,他是为了克服西方的现代性危机而提出的思想进路,可是我们在近30年的运用中却一再发生跨语境挪移,从而极大地支持了中国当代思想的后现代转向。

  三、成果的价值

  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首次从意义论的角度清理、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意论,明确其基本蕴涵、题域归属和现代价值。并将由法国哲学家于连开创的对“中国文明意义发展方向”的研究具体推进、坐实到对传统文论之诗意论的研究。2)在系统清理阐述西方现代诗言意义论的基础上对中西不同的文学意义论展开了系统的比较研究。3)将中西文学意义论的比较研究推进到其分类学背景、文明传统的复杂关联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推进决定了这项研究成果对西方现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