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期刊内容

唐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2年06月01日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主线。当前,应着力从需求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组织变革和多区域开放合作等方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需求结构调整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需求结构调整推动资源配置方式转变。我国目前投资需求多由政府主导,导致了经济结构组成部分的结构性失调。因此,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根本上讲在于需求结构调整。应着力引导和培育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和扩展国际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海外,提升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协同拉动力。

  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在城乡和产业间优化配置。坚持将“三化”联动作为破解结构困局的主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实现资源在各区域间、三次产业及产业内部间、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共促。

  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五大关系”。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重在做大总量、提质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在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重在布局统筹、集约发展;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重在技改调整、创造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重在强实扩虚、实虚结合。

  以工业结构调整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园区建设统筹产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着力布局发展产业园区,把园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将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功能组团,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共促;引导资源配置向优化布局的重点区域集中,率先形成要素集散地和产业(经济)增长极。

  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导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以工业特性定位三次产业结构特点;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引领相应的产业发展;三次产业要突出特色,既要考虑各区域特点,更要考虑区域经济结构定位。

  以优化配置方式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原材料工业的前端——采掘业应以大型企业主导;现代加工制造产业坚持“龙头引领、配套协作”;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全民创业与重点突破入手,实施“技术创新引领”战略;现有优势产业重点引入中下游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环节;农产品加工业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并举的思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农副产品。

  以农业产业组织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生产单位的变革。加快农业基本生产单位转型,培育发展农业种养殖企业、农业种子培育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企业等生产单位。

  农业种养殖环节的产业组织变革。加快农业种养殖环节的生产集中,大力发展种养殖园区和种养殖合作组织,通过大型农业企业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种养殖生产。

  农业加工环节的产业组织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加工环节的产业组织建设,通过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推动利用农业初级产品的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农业流通环节的产业组织变革。加强农业流通环节的产业组织体系建设,设立专业农产品市场,推动各种农产品现货贸易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发育,发展各种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企业,建设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与国际接轨,形成我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

  以多区域开放合作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深化两岸四地经济融合,加快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经济合作协议,提升“大中华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

  依据地缘优势,推动建立东北亚经济圈。东北亚各国资源拥有量及开发实力不同,合作开发有利于发挥各国优势。中国对能源、电力资源存在需求缺口,加之合作开发降低风险,因此合作开发将成为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开发的主体将由双边逐步转向多边合作开发。

  强化上海合作组织作用,加强同中亚国家合作。凭借西部地区地缘与族缘优势,利用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国家天然的地理关系、文化联系,资源结构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推动我国与中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我国与中亚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首席专家、四川大学教授)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