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期刊内容

中国诗歌通史

□赵敏俐  2011年09月27日1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在国内10余位著名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经过近8年的精心撰写,近日通过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成果共计11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隋代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和少数民族卷,每卷60万字左右,总字数700万字。成果贯通古今,包含汉民族诗歌和各少数民族诗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中国诗歌通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诗歌通史》将中国诗歌按历史发展分卷,每卷内部同样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时间线索,分别对诗、词、曲等各类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综合展现中华民族诗歌的总体风貌,其中有以下几点最富创新意义。一是以汉民族诗歌为主体,兼顾历史上各少数民族诗歌,从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采取广义的诗歌概念,包含汉民族诗歌中的诗、词、曲,少数民族的史诗、抒情诗、宗教祭祀诗等各类诗体,并以其发展变化为经,全面展示了中国诗歌体式的丰富多样。三是打通古今诗歌界限,建立古今贯通的诗歌史观。四是站在世界文化的立场上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本质,阐释其民族文化特征。五是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发挥每位撰写者的特长,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学术个性,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诸多诗歌史问题上提出了新见。

  《中国诗歌通史》建立的以“通”字为标志的诗歌史观,要义包括两方面。一是“通古今之变”,即打通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断限,打通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的界域。回顾以往的诗歌史,打通古今之作很少,将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放在一起的史著更少。显然,这不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不能反映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汉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复合体。正是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了中国诗歌的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从古代走向现代,乃是一个不曾间断的历史过程。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就不知道中国现当代诗歌何以发生。同样,不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情况,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代意义。因而,多元一体、打通古今,即是《中国诗歌通史》撰写的第一要义,并由此确定了这套通史的基本格局,纵向上以史为线索,横向上兼顾各少数民族,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包括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在内、连通古今的“诗歌通史”。二是“观中西之别”,即立足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史家“通识”。绵长久远、丰富多彩的中国诗歌,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中西之别”意味着这套《中国诗歌通史》的写作超越了以往诗歌史的写作框架,追寻中国诗歌发生的文化形态,对中国诗歌原典进行新的解读,发现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中华文明原本是独立于西方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国人对诗歌也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体认。中国人认为诗起源于人们心灵的“感物而动”,形成了以“言志”为核心的抒情诗传统,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诗歌因此而成为人生修养的重要部分。农业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生活态度,将诗歌作为直面现实、抒写人生的艺术,在诗歌中探求“诗意的栖居”的生存方式。中国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感物而动”的创作模式与“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诗歌富有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造就了中国诗歌内容的博大兼容与体式的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着中国诗歌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这一切,正是中国诗歌的民族特点,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学风范,是中国文化参与当代世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要而言之,该成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力求创新。它的完成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项学术空白,将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各国介绍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这部成果很有特色:一是宏阔视野与翔实叙述相结合,站在世界文学的立场上反观中国诗歌的特色,细致描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线索。二是理论思考与论从史出相结合,既注意总体思路的把握和创新,又注重不为空论,强调论述过程中材料的丰富、确凿。三是他人成果的吸收与著者观点的树立相结合,如唐五代卷绪论对唐诗繁荣原因再作探讨;宋代卷对理学诗派的论述,对僧诗和道诗的论述,以英雄、能臣、词人三者切入辛弃疾的论述等,或角度、或取材、或观点,均能自出新意。

  (清华大学中文系 刘石)

  该成果突破既往文学史、诗歌史以时为序、作家作品散点凑合的做法,将以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作用碎片化的“机械分析”,变成融化在古代、现代诗歌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中,以型式、形态、艺术品格、审美趣尚等特征具体展示出来,使其在学理模式上形成全面突破,为中国文学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理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 张国星)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