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2011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十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

  2012年01月16日14:27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2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批准号:11&ZD078)开题论证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社科处副处长李华忠出席论证会。与会专家组成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中国文学评审组组长、论证会专家组组长张炯研究员、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刘纲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原校长王庆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课题首席专家胡亚敏教授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论证会。

  华中师大副校长李向农代表学校对专程前来参加开题论证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该项目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李向农校长还介绍了华中师大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和特色,表示学校将为课题工作的实施从各个方面提供全力支持和保障,并预祝课题研究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

  专家组组长张炯研究员主持开题论证会。胡亚敏教授代表课题组做开提报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实施基础等。

  该项目的总体设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为研究的聚焦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为研讨建构问题的理论基础,在反思历史经验和中西形态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问题。对于该项目的研究意义,胡亚敏教授从(1)历史的必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2)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3)对中国在世界文坛取得话语权具有的重要意义;(4)中国当今现实的迫切要求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该项目的研究框架分为四个层面:(1)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逻辑前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形态”研究提供历史反思的维度;(3)展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西“形态”的比较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西方形态”为参照物,拓展建构“中国形态”的思路和视野;(4)立足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实践,致力于阐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以上述四个层面为依据,围绕“中国形态”这一核心问题,该项目被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彼此关联的子课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建构;(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西方形态与中国形态的比较研究;(4)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建构等。

  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阐释;(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建构;(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发展的梳理;(4)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研究等方面。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体现在(1)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问题;(2)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研究;(3)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反思和重新阐释;(4)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发展等层面。

  该项目预期成果分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两部分。其中,中期成果为两本论文集,最终成果为四部专著。

  胡亚敏教授还结合华中师大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和课题组成员情况,从群体优势、历史积淀的优势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该项目的实施基础,并代表课题组承诺努力认真地完成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专家组成员在听取了胡亚敏教授的开题报告之后,针对该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与课题组展开对话,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课题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为研究对象,力图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关系、中国形态的历史建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西形态比较等多重视角切入对象,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展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研究结构。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课题研究的这种思路和方法具有深化问题意识、调整审视角度和拓展研究空间的意义。课题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该课题研究已有很好的前期基础,参与研究的成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为完成课题提供了组织保障。专家组针建议:在实际研究中,要在广泛的知识视野中,在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对比中,突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特色所在及其对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在深化理论研究和促进批评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经过专家组与课题组认真细致地交流之后,课题组成员回避,专家组成员讨论并形成意见书。随后,专家组组长张炯研究员向课题组及与会人员宣读了专家意见书,专家组成员在意见书上签字,并预祝课题研究取得建设性成果。

  胡亚敏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专家组成员表达诚挚的谢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开题论证会圆满结束。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