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下午两点,由黄华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逻辑视域的认知研究”(批准号:11&ZD088)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一楼会议室举行开题论证会。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北京大学徐向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翁旭初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徐颂列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徐炎章教授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应邀了参加本次会议。
论证会上,首席专家黄华新教授首先代表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特色优势、运行机制、成果形式以及进度安排等七个方面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汇报和说明。该项目研究紧扣逻辑、认知、语言、知识、信息和计算六个基本概念,利用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的优势,基于哲学方法论的思考,从逻辑的特定视角探讨信息交互中的主体认知。围绕如何运用逻辑学和语言学学科交叉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获取信息(知识),如何运用多种逻辑工具刻画单主体和多主体的动态认知过程,如何在逻辑学与信息科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主体认知的计算模拟三个关键问题,该项目将致力于从如下六个相互关联的方向展开研究:①逻辑、表征与认知;②自然语言的形式刻画;③语义理解与知识建构;④信念修正与行为决策;⑤基于主体互动的偏好与博弈;⑥主体认知的计算模拟。
该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围绕以下三条路线展开:①基于课题组在逻辑、语言、信息交叉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和现有的语料库建设,运用自然语言逻辑、计算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着力解决自然语言的信息提取和知识表征问题;②尝试运用非单调逻辑、动态认知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基于课题组成员在逻辑、认知与计算领域与欧美学者的合作基础,探讨建立主体信念修正、行为决策、偏好变化和主体博弈的理论系统;③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借助于本课题组在认知主体模型实现方面的软、硬件平台,改进现有的平台环境,从而更好地模拟主体的认知过程。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它着力研究主体对不确定信息的表征和认知机制,以弥补现有研究偏重处理确定性信息的某些不足;其次,它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比较整体性地研究主体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规律,强化现有局部性研究的关联性,为解决上述三大关键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最后,它运用非单调逻辑和动态认知逻辑来刻画主体的认知机制,进而实现计算建模,为动态环境中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提供新的方法。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哲学系及相关合作单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逻辑与认知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组有条件也有信心在整合海内外学术资源的基础上顺利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和任务。该项目研究不仅是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探索,同时也是跨区域、跨院校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术资源的整合优势,课题组将采取“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加强校际师生互访、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建立流动报告制度、探索合作导师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加强运行机制的创新,以保障项目研究的有效实施。
听完黄华新教授的开题汇报之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认为,该项目研究既要从逻辑的角度出发研究认知,同时也要从认知的角度发出研究逻辑,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对主体、认知、知识、计算等概念课题组有必要从哲学、逻辑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另外,课题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多学科汇聚的优势,在认知科学的跨学科领域多做探讨,找到交叉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北京大学徐向东教授指出,应该多关注心灵哲学的最新动向,要重视国外有关“知识”、“意识”、“心智”等问题的最新研究和学术讨论,进一步拓宽认知研究的视野。浙江工商大学徐炎章教授建议从科技史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对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深化对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浙江外国语学院徐颂列教授则建议本课题可以考虑从逻辑、语言与认知的特定视角出发,深入思考自然语言的理解问题,把中文信息处理和逻辑的认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课题呈现出更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专家们的上述意见和建议,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北海教授、中山大学的朱菁教授、厦门大学的周昌乐教授、清华大学的刘奋荣教授等子课题负责人做了补充发言,对专家们的意见做了积极回应。他们分别从主体、认知的概念分析,认知与心智的关系,认知行为与认知机制的逻辑基础,认知主体的计算模拟,信息处理与汉语认知,以及逻辑与认知的关系等若干方面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就如何深入具体地开展该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补充性的意见和设想。开题论证报告专家组组长、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该课题的意见和建议,他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加强研究方向的凝练、合作机制的创新、深化对认知行为相关问题的逻辑研究。在系统总结其他各位专家的意见之后,他指出,“大家一致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逻辑视域的认知研究》的开题论证工作做得非常好,该项目研究团队汇聚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一流人才,项目的研究条件好、基础扎实,项目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都比原申报书有了很大提升,相信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做出很好的成果。”
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公室谢利根主任、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在项目管理和组织实施方面进行了热情诚恳、实实在在的指导,他们对课题组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何文炯教授建议课题组按照专家们的意见,切实把握好工作的节奏,从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做好各个子课题之间的相互衔接,并创立一种多校有效互动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他表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管理部门将尽力做好该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谢利根主任希望课题组要多吸收专家们的意见,抓好项目的具体实施,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在跨学科、跨学校的研究方面创造一种新的科研机制和模式,他希望课题组紧紧把握每一个时间节点,以质量为导向,争取尽早拿出真正有学术影响力的优秀成果来。
首席专家黄华新教授代表课题组感谢专家组教授们和省规划办、校社科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他表示论证会结束以后,课题组要抓紧分析、吸收专家们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子课题的目标责任与具体任务,并建立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通过必要的学术交流和制度保障,推动各个子课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使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能够得以充分保证。
整场开题论证会在热烈、活跃、严肃、有序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当天晚上,黄华新教授就召集了重大项目具体实施的工作会议,课题组着重就课题研究目标任务的落实、工作时间进度的安排、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以及课题经费的配置四个方面做了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表示要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争取拿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成果。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