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批准号:11&ZD144)开题论证会在湖南商学院召开。与会的领导和学者主要有: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湘舟,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王礼生,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超愚教授,武汉大学叶初升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茂松教授,湖南大学李松龄教授。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欧阳峣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柳思维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夏继春教授、科研处处长周鲜成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甘德建教授等参加了论证会。
会议由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王礼生主持。湖南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夏继春教授首先代表学校致辞,首席专家欧阳峣教授全面汇报了项目的研究思路和计划情况,专家组成员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李湘舟副部长作了讲话,希望项目组潜心研究,力争出有分量的成果,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和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最后,首席专家欧阳峣教授对专家组致谢,并表示将认真消化和吸收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完善研究的思路,努力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研究思路
本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以超大规模国家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新兴大国的经济增长与转型为研究主线,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概况和分析框架、微观基础,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道路、城市化模式、制度变迁机理、治理模式以及不同规模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形成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雏型。为此,本项目设置了10个子项目。
第一子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描述大国经济崛起的国际现象,阐述大国概念的界定和大国的遴选,明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科学内涵。第二子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历史回顾。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西方学者研究大国经济的思想轨迹及现代观点,中国学者研究大国经济的主要阶段及思想观点,分析大国经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三子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描述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事实,分析大国的要素投入和增长动力、市场结构和需求动力、技术进步和创新动力、制度变迁和改革动力,概括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第四子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根据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大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假设,构建经济发展分析的一般均衡框架,以及纳入国际规模因素和大国经济模型。第五子项目: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微观基础。分析大国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大国经济制度的微观机制和大国经济结构的微观机制,提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第六子项目:大国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道路。研究大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特征,大国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规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大国工业化道路。第七子项目:大国的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研究大国城市化的“大中小”结合模型,大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大国城市化中的城市统筹问题。第八子项目:大国的制度变迁和结构转型。研究大国制度变迁的特征和机理,大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特征及其转变,以及大国的国家规模与转型模式。第九子项目:大国经济的治理和政策导向。研究大国经济治理结构,大国的财政分析模式,大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发展中大国的政府行为特征及政策导向。第十子项目:不同规模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不同规模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征和经济发展优势,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国综合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为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优势提供佐证材料。
二、研究的总体目标
一是通过对大国经济发展典型化事实的描述以及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揭示其特征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和范畴体系,形成中国风格的经济发展理论,实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二是通过对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揭示以及发展模式的概括,提出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制定同大国特征和规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为中国及同类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计划
本项目的研究团队以湖南商学院教师为主体,同时吸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的学者参加,形成由指导专家和主研学者构成的团队。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博士15人。研究人员结构合理,有长期研究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专家,有擅长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专家。课题组从2006年开始专门研究大国经济,积累了丰富的前期成果,先后主持以大国经济为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其中3项已经结题,出版学术专著《大国综合优势》,出版《大国经济研究》学术论文集3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经济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重要期刊发表以大国经济为题的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有17篇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鉴于本项目前期研究基础较好,同时根据以往的经验,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团队成员较多,需要集中时间和集中精力开展研究,所以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项目研究任务。2011年11月:举行开题论证会;2011年11月到12月:收集文献资料,拟定研究提纲;2012年1月至4月:撰写学术论文;2012年4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5月至12月:撰写论文和学术著作初稿;2012年12月:召开小型研讨会,讨论著作初稿;2013年1月至5月:修改学术著作书稿;2013年6月至8月:学术著作统稿;2013年9月:举行结题报告会。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主要形成以下成果:1.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30篇;2.为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提供稿件2-3篇;3.为“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提供稿件2-3篇;4.撰写学术专著1部,并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同时,编印《工作简报》10期左右,反映开题会、研讨会以及成果动态情况。为鼓励项目组成员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实行成果奖励制度,对在国家权威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刊登在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和《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上的项目研究成果均给予奖励。
四、专家建议
专家组成员对本项目组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项目选题很有意义,创新性强,研究思路清晰,子课题设置合理,研究重点和目标把握准确,研究方法和计划可行。同时,还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叶初升教授从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以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研究,既需要研究新兴大国,也需要研究发达大国的历史,总结经验和规律;在研究内容上既要关注规模优势,也要考虑规模劣势,并研究大国的结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以规范的研究方法为主,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刘茂松教授提出要突出问题意识,讲清楚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发展中大国的崛起与转型,以及发展中大国的发展问题,市场结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空间结构和制度创新。李松龄教授建议要新的概念和思想,抓住重点问题,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在概念界定上跳出已有的研究范式,提出新的概念体系,突出新的思路和新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范式。郑超愚教授认为课题研究要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中国的发展现实及目标,关注地区多元化的结构问题,并采用国际经济学方法从全球化角度分析当今新兴大国的经济发展。
专家组组长李晓西教授对项目研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议。他认为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以中国为重点,但不完全局限于中国;不仅要突出大国的特征,而且要突出转型的特征;要比较新兴大国之间的异同点,也要注重新兴大国与发达大国之间的比较;分析新兴大国的历史,找出潜在的发展优势。同时,在研究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大国经济学的研究,在两个方面都出成果。
李湘舟副部长认为课题具有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宏观性强、服务层次高的特点。建议按照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完善整合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既要立足中国、又要跳出中国,既要注重当代、又要跳出当代,既要立足经济、又要跳出经济,既要注重宏观、又要跳出宏观,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挑战权威。希望项目组潜心研究,力争出有分量的成果,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和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