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以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4)开题论证会,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二楼会议室举行。
会议由四川大学社科处主办。四川大学副校长石坚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黄兵主任、宋歌副主任、四川大学社科处姚乐野处长出席会议。担任评审的专家分别是陈跃红(北京大学教授)、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冯宪光(四川大学教授)、赵毅衡(四川大学教授)和徐其超(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此外,课题组成员汤晓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钟进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姑丽娜尔(新疆喀什师院教授)、卓玛(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光一(延边大学教授)等也参加了会议。
开题会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曹教授简要梳理了川大的悠久历史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良好发展状况,进而指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文学人类学专业和民族文学研究已然在国内造成了重要影响。中国第一届“多民族文学论坛”于2004年在川大召开,论坛的相关学者由于此次开题会又重新回到了川大,所以开题会意义重大。曹院长认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事实以往在文学研究上没有得到体现,多民族文学写作与研究实践也长期不被重视,而本项目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和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石坚副校长从世界文学研究格局和国家政策角度谈论本课题的意义。他认为 “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从中国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看,此课题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黄兵主任随后宣读了课题立项通知,陈跃红教授宣读了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发来的贺词。
接下来,在中国社科院关纪新研究员的主持下,会议进入开题报告议程。首先由徐新建教授作项目陈述。徐新建指出,此课题是众多学者智慧的结晶,此次开题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到来成为了课题的监测压力和研究动力,鞭策着课题组创造出高质量的精品。
徐教授从课题背景、学术史梳理、课题目标、课题思路和难点分析五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他梳理了一个多世纪来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继而强调本项目的学术意义是建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也就是突破以往“汉”与“非汉”、主流与边缘、书面与口传等多重的二元对立格局,倡导平等、开放的整体研究,以此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徐新建教授指出,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梳理和继承前辈的相关成果,提出三个理念,即:“整体文学观”、“共同发展观”和“不同而和观”。
北京大学的陈跃红教授在评议中强调了本项目研究中的方法学的意义。陈跃红指出,方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且和相应的价值理念紧密联系。方法选择的对错将直接影响到把研究引入正道或歧途。本课题涉及多民族文学关系问题,其中对“关系”一词的处理,就涉及“主与次”、“中心与边缘”的价值判断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其次,在“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这个主题中,“共同发展”是核心关键词,由此结合文学、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路径是对的,但也要注意对“共同发展”的研究最好不要简单套用现成的模式、术语和界定,而可以考虑做一定的创新。陈跃红建议可采用“文学共创”的观点,突出“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从而避免简单的“关系研究”所带来的等级式价值判断。
四川大学的赵毅衡教授针对开题报告谈了四点意见。第一,本课题是一项学术研究,因此,学术成果要达到的高度应该超过一般的对策报告或资料汇编。第二,在调查方法上,课题涉及到“原生态文学”和经过改造的“创作型文本”,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样态,可采取不同的研究范式。第三,在如今的全球文学史书写中已有了全景式的文学史编纂。这可以作为本课题的参考。第四,本课题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调节文化关系,而更应是提出新的学术命题,比如“文化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诗学”。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化诗学使我们的成果走向世界。
西南民族大学的徐其超教授肯定了该课题具有很高的实证意义和学术价值,可贵之处在于试图用人类学、史学和民族学的多学科方式阐释民族文学问题。徐其超进一步指出,民族文学的研究必须正确处理文学表述和研究中的“主体性”问题,不要轻易地在文学领域中划分“主体”和“非主体”,那样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不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学相互间性的整合与发展。对此,徐其超强调在本课题研究中,少数民族文学的自主地位不应被遮蔽,其地位、价值和作用不可替代。本课题应通过提出多民族文学理论,从学理上阐释好这个问题。
四川大学的冯宪光教授在肯定课题的雄厚实力和踏实作风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他认为现在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在结构上依然存在“1+55”的二元倾向。本课题的提出和开展,就应该在看到多民族文学平等发展的同时,注意关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双向互补,所以一方面要反对文学研究里的“大汉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单纯片面的“民族主义”。
中国社科院的关纪新研究员作了最后的评议和总结。他对此课题的立项表示由衷祝贺,认为当今我们的“多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课题去提供新的理论、填补实践的空白。关纪新梳理了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肯定了该课题的立项标志着又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怎么去整合大历史。关纪新认为徐教授在项目陈述中强调的“不同而和”提供了一种具有智慧的新的学术基准点。今后的难点在于怎样从深层次上找到各民族文学艺术以“不同而和”为基点的整合方式,从而有利于化解当前诸多表层的尖锐问题,让各民族文学的大历史不仅仅成为简单拼盘或政策性礼让,而成为真正的科学。他希望徐新建教授领衔的这项重大课题将成为对这个问题的第一次比较好的学术践行和推衍。
最后经过认真评议,专家们对开题报告一致通过,认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是一项事关重大的课题,希望也相信课题组成员在首席专家主持和责任单位四川大学的支持下,通力合作,使此项任务顺利完成。
开题报告会结束之后的一天半时间里,课题组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民族学者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大家分别从跨民族和跨学科的角度对该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和阐述。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