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与可视化展示研究”(批准号:11&ZD152)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行了开题报告会。来自校外的同行专家,课题组主要成员,武汉大学及信息管理学院有关领导出席了开题报告会。武汉大学谢红星副校长和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有明分别在会上致词。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郭明磊副院长主持了开题报告会。
会议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意义、目的、思路和计划,深入讨论了馆藏资源的语义化、深度聚合和可视化展示等重点问题,提出了人员分工合作计划和经费分配办法。参会的有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武汉大学陈传夫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及王伟军教授,吉林大学毕强教授等图书情报领域的知名专家出席并提出咨询建议,到会的还有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单位的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40余人。
项目首席专家邱均平教授在会上做了开题报告,就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现状、基本思路、总体框架、基本内容、预期目标,拟突破的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和特色、研究计划详细的论述。他指出,本课题研究涉及到馆藏资源的“语义”、“聚合”与“可视化”三个主题,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馆藏资源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通过深度聚合和可视化手段,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准确、有效的知识服务。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语义层面上深化馆藏资源的知识组织,强化知识聚合和可视化表达,不断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及馆藏利用率,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服务。本课题研究总体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基础研究、体系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此,课题共设计了8个子课题开展研究。(1)馆藏资源语义化、深度聚合与可视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研究;(2)馆藏资源语义体系的构建研究;(3)馆藏资源语义知识库及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研究;(4)语义化馆藏资源的深度聚合模式、方法及技术实现研究;(5)语义化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研究;(6)语义化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知识服务研究;(7)信息资源语义化的技术规范与标准研究;(8)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与可视化实证研究--以公共图书馆为例;(9)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与可视化实证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共同构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构想,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课题研究提出了多方面建议。这些建议从理论与方法上进一步开拓了课题的研究空间,丰富了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了课题研究方法,使开题报告会实际上成为了一次成功的学术研讨会。
学者们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标准规范问题。课题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王伟军教授强调项目应该重视基础研究,对基础研究进行重点突破,并加强技术标准规范。课题组成员、上海图书馆的刘炜博士认为目前馆藏资源语义化的标准化程度不高,需要梳理出一套标准规范,同时,建立动态修改标准规范的机制,根据反馈的意见逐步完善标准规范。课题组成员、吉林大学毕强教授对网络资源的深度聚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汉语分词方法以及网络资源的采集分析方法及其深入应用研究。
第二,关于应用研究如何开展的问题。武汉大学陈传夫教授首先肯定了本项目的意义,他认为课题宏大,内容丰富,论证科学。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研究工作的落地问题,资源深度聚合与可视化展示问题,资源集合与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课题组成员、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申晓娟提出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建议,认为项目成果若能够应用到实践,将具有重大价值。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董慧教授提出项目实施一定要突出重点、亮点,而不能面面铺开,并探讨了项目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广大的知识服务机构,包括各类型图书馆、档案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甚至可以延伸到企业应用领域,这些方面可以做一些应用推广研究。
第三,关于团队协作与资源共享问题。课题组成员、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阐述了课题的各个子课题关联的必要性,需要结合课题的意义和目标,深入理解各个子课题内在的联系,并强调各研究单位人员应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本课题的完成,并建立灵活的沟通、协作机制。课题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讨论了项目各团队的协调问题,资源本体的理论问题,系统平台的建构问题。
最后,邱均平教授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进行了讨论,落实了各负责人的相关任务,明确了项目经费的使用分配情况,并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基本上确定了项目的研究思路和各项目成员的交流合作机制,对项目的顺利展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