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要报》样稿1

稳定和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经济复苏中的困难和挑战

  2011年05月12日09:49  

  【要报要点】目前我国经济已出现明显的复苏信号,总体上处于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本期《要报》提出,处在这一特殊的关键时期,应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把扩大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突出位置,并注重引导启动民间投资,坚持实行减税富民政策,打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金融梗阻,更好地推动经济复苏并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近期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复苏信号

  从目前各方面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信号已经出现。首先,从GDP的走势看,第一季度为6.1%,二季度为7.9%。经济总体上已处于企稳回升的态势。其次,从工业增加值的走势来看,由原来逐步下降的趋势转变为明显的反弹。因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工业增加值如果出现明显回升,应该说对GDP的回升反弹会有较大影响。第三,从发电量来看,1—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344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66%。6月份,全国发电量309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9%。这也是自去年10月以来,我国发电量首次转“负”为“正”。发电用电量是我国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6月份用电量增长3.5%,从负3.6%到正3.5%,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反弹势头。第四,从反映实体经济活跃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数据,即全社会货物的运输和周转量看,2009年1—6月全国的货运量和周转量的增长也比较明显。

  经济复苏过程中,价格的走势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目前PPI连续七个月为负值,CPI连续五个月为负。对这一问题各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通缩现象,也有人认为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第一,无论是CPI还是PPI,短期继续保持低位徘徊的可能性比较大。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产能过剩的现状短期不会改变,加之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价格上涨的压力实际并不是特别大。第二,价格保持低位徘徊,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商品货物或服务价格大规模全面下降的趋势。虽然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目前CPI和PPI还处于下降趋势之中,但物价继续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今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一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资产价格,如房价、证券市场价格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价格可能会出现上涨,而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稳定和下降,因此对物价的走势,除了关注商品价格之外,可能需要注意资产市场的价格变化。第四,分析物价,除了需要考虑我国的供求状况因素外,还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相联系。因为中国企业需要进口大宗的原材料、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反弹势头,而我国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还继续,外需继续保持低迷,这必将导致我国企业利润的空间收窄,进而导致企业竞争进一步恶化。第五,目前一般商品价格出现持续走低,并非因为流动性供应不足所致,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所以试图完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扭转目前存在的通缩或物价下降的趋势是不太可能的。

  二、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中面临的五大困难和挑战

  1.经济复苏的动力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政府主导的国有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尚未跟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月、1—3月、1—4月、1—5月分别增长26.5%、28.6%、30.5%和32.9%,投资的超常增长对于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增长了40.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3.1%。这反映出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是投资,特别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如果民间投资没有跟上的话,这种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另外,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是否健康也值得我们思考。

  2.虽然消费有所提升但基础不稳。扩大内需主要靠消费,从上半年的数据能看到消费上升的势头,但与历史上比较高的消费水平相比,目前并不是处于高点。据2009年5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4.3和16.9个百分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前景不明朗,也会对消费信心产生冲击。一旦经济出现不能持续向好的势头,消费能否保持增长还是一个疑问。

  3.外部需求将持续低迷,短期难以恢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集装箱的运价指数,目前下降幅度都比较大。从国际上看,一些权威机构对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预测分别调降至-2.9%和2%,认为全球多数经济体今年仍将处于衰退之中。综合各方因素,可能半年到一年之内,出口很难恢复成经济增长的动力。

  4.产能过剩、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的现状短期难以改变。目前我国的主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70%以上存在供过于求,其他也基本上是供求平衡,很少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此情况下,如果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的话,一旦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就会增加新的产能,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和供过于求的状况,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挑战。

  5.失业待业人数增加,给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今年1—6月份新增就业人员虽然环比上升,但同比还是减少了11%,净减71万人,实际的新增就业人口与去年同比还是减少了。另外,农民工就业近期虽有所恢复,但工资收入则有所下降。部分行业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岗位流失严重。总体上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完善宏观调控、应对困难挑战的政策建议

  1.适当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保八”实际上是要保经济增长,保稳定。目前经济运行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失业问题,最大的困难则是产能过剩引起的结构调整。而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更不一定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以,建议在经济基本企稳之后,是不是可以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警惕没有经过结构调整的单纯复苏,如果经济真的出现V型复苏,可能从长期看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复苏实际上没有经过结构调整的过程,经济一下子很快复苏起来,那么有可能又走回原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老路上,这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留下更大的隐患。

  2.经济政策应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导向变化,从短期的刺激计划逐步走向深层次改革。比如说扩大内需,其实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政策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改革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等,也包括如何选择更好的切入点的问题。今后,在保持适度规模政府投资的同时,应该把更多注意力转向引导启动民间投资。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是通过规划建设小城镇来带动,还是直接把钱投到家电补贴、农机补贴等中去,效果是不一样的,需要认真研究并选择好切入点。

  3.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坚定不移实行减税富民政策。4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出现比较大的下滑之后,财税部门面临比较大的收入压力。应该说,目前财政收入的下滑总体上是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不能在经济才刚刚出现复苏时,就要求财政收入增长很多很快。在经济出现复苏的关键时期,财政政策还是应该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坚定不移地实行减税富民政策,进一步考虑通过结构性减税为企业腾出更多的利润空间,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来投资和消费,这也为未来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奠定更好的基础。

  4.货币政策目前仍要坚持适度宽松,但要注意把握好后续政策的力度和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银行贷款大量集中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另一方面需要资金扶持的大量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还是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目前应利用相对有利的金融改革环境,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把更多注意力用于打通金融梗阻,有效释放并满足实体经济中的资金需求,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要警惕由于短期注入过多的流动性,使得一些重要资产和资本市场价格形成新的泡沫。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过于频繁的变动容易给社会造成一种不稳定或不明确的信号,因此长期的货币政策还是要走向一种相对简单或明确的政策思路。

  5.鉴于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运用这些储备和资产来促进经济复苏并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一旦出现经济复苏受阻,动力难以为继的苗头,应果敢采取进一步的大规模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考虑以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有资产为后盾,增加国债发行和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和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和信心,以启动消费和民间投资。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