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跨学科研究是科学(1)发展在当代表现出的显著特征。它表明:在宏观方面,科学的综合性不断加强;在微观方面,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纵向来看,各门学科不断衍生发展;横向来看,在当代,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现象已经成为常态,以致形成三股强大的跨学科研究潮流。一股是自然科学内部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另一股是社会和人文学科内部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再一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潮流。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要求多个学科密切合作,协同攻关,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宽,以及科学自身向纵深的演进所提出的各类学术问题,要求进行学科间对话,以求取得更好的研究结论。作为一种逐渐凸显其重要性的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跨学科研究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跨学科研究影响的扩大和作用的凸显(2),跨学科研究类的项目申请数量将会逐渐增加。而且,面对跨学科研究型项目,以学科自身为主的研究单元,日渐暴露出研究队伍的局限性。因此,准确地界定跨学科研究项目,科学地评审跨学科研究项目,有效地管理跨学科研究项目,对跨学科研究项目予以高水平的引导,将会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其他基金管理工作中日益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跨学科研究辨析
跨学科研究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指从多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课题共同相关的问题,即课题自身具有多学科性。另一层是指方法论的多样性,即可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不同理论和方法解决共同性的问题。可见,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相比较,跨学科研究是指研究主体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研究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或途径。
但目前,在汉语学术文献中,与跨学科研究相关的提法有多种。比较常见的如“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研究”、“科际整合”或“科际研究”或“跨领域研究”、“学科际研究”等。在英语学术文献中,与跨学科研究相关的提法也有多种。这些不同的提法都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科的合作研究,但其内涵的差异较大。下文将对几种典型的有关跨学科研究的提法进行辨析(3)。
(一)多学科研究
多学科研究(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MDS)指这样一种研究方式,即有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主题或者问题,但各个学科采用各自的方法,完成本学科的任务,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或者实现本学科的目标;研究过程按计划推进,参与者们交流知识,相互通报研究结果,但并不整合各学科的成果,也无跨越学科边界、创造新知识和理论的目的。其特点如图1所示。
图1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资料来源:参考B?rbel Tress, Gunther Tress and Gary Fry的《整合研究中的概念和知识生产过程的定义》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改编、绘制。
图2 图1及图3至图6中各图标的涵义
资料来源:同图1。
(二)参与型研究
参与型研究(participatory studies,PS)指:由学术型研究者和非学术型的参与者合作,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学术型研究者和非学术型参与者虽然交流知识,但重点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整合他们的知识去创造新知识。PS并不一定是研究型的(research)项目或课题。单一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都可能有非学术型的参与者加入其中。其特点如图3所示。
图3 参与型研究的特点
资料来源:同图1。
(三)学科际研究
学科际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DS)是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涉及若干无关联的学科,但要求这些学科在研究中打破学科界限,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而解决共同的目标。所谓“无关联的”是指这些学科有自成特色的研究模式(paradigm)。比如,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的差别,或者分析性与解释性方法的差异,即可见其各自研究风格的区别。其特点如图4所示。
图4 学科际研究的特点
资料来源:同图1。
(四)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transdisciplinary studies,TDS)指这样的研究方式,即它将若干无关联学科的研究者和非学术型参与者组成共同体,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主题,要求不同学科方法相互渗透、借鉴和集成,创造新知识和理论。跨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ity)将学科际性(interdisciplinarity)和参与型方法结合为一体。其特点如图5所示。
图5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资料来源:同图1。
(五)整合型研究
整合型研究(integrative studies,IS)的特点是:这种研究不是学科际的,就是跨学科的;在学科知识的整合中,涌现出新知识和理论。IS集中体现了学科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优势。
上述各研究类型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的密切程度高与否,二是学科间整合程度强不强,三是所涉及到的非学术领域的成分多不多。详见图6。
图6 各研究类型的差异比较
资料来源:同图1。
三、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界定-评审-管理
如果跨学科研究辨析是认识“世界”,那么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界定-评审-管理就是服务和管理“世界”。
(一)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界定
?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定义
一个必须将不同学科或领域的研究者及研究群体集为一体, 利用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方法和设备, 并且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项目, 可称之为跨学科研究项目。
说明:形成跨学科研究项目的根据是存在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或者要实现的目标。所谓“合适”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1)它涉及的范围与国家目标、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紧密相关。(2)它涉及的范围是我国某个领域中的强项或优势, 或者能够填补我国在某个方面的空白。(3)创新程度高, 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加快我国的社会进步。
另一层是:这个问题或目标主要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目标,不是某一学科的问题/目标, 或者不是技术上单一的问题/目标。一个多学科的问题/目标应该具备下列特征:(1)可用多个学科的术语传述, 而且可被相关学科的专家认可。否则,这个问题/目标便不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目标。(2)它是一个受到多学科关注的问题/目标。(3)对这个问题/目标,相关学科和领域可以进行无语境(context)障碍的沟通。
?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特征
若只有合适的问题/目标,未必就能成为跨学科研究项目。因此,在具备多学科问题/目标的基础上,还必须探讨: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多个学科的研究者或研究群体结集在一个项目上,目的是为了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完成共同关心的任务。而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些研究者或研究群体之间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显然不能互损互耗。由此可见,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存在互补关系。来自各个学科或领域的研究者及研究群体在知识、方法和设备上处于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就是互益互惠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实施及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新理论的涌现。所以,是否存在互补关系,能否互补,互补程度如何,可以作为判定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主要指标。
(2)存在相容关系。如果互补关系是客观性指标,相容关系则是主观性指标。相容关系指项目申请者在项目申请书中是否建立了统一的语境平台( context platform)。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语境平台,研究者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和交流中,势必会产生许多的不一致或歧义,甚至分歧。比如,在语词上、计算标准上、成果表达上等等。
(3)队伍组成均衡。学科分布及各个学科的参加人员的数量要同其在整个项目中所担负的任务相匹配,不存在倚轻倚重的情况,即从项目整体来看,研究队伍的组成是均衡的。
(4)边界划分清楚。即各个学科的任务划分简单、明了,边界衔接清楚,并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5)规范明确、协议清楚。各个学科的目标、目的和任务明确,行动计划清楚,责、权、利清晰;对于可能出现的困难或可能产生的争议,有相应的可行的处理原则与程序。
(二)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归口管理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归口管理包括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分类原则
(1)准确性原则。对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分类时,必须辨明该项目的基本构成,它的结构特征,它所涉及的范围,它的文献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力求将其准确分类。具体说来就是:j明确该项目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基本构成和结构特征。k该项目涉及到哪一些学科,其性质和范围如何。l通过文献检索,确定该项目在当前国内外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可按首创、前沿等级别进行打分。
(2)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有两层涵义:j对于从长期的项目评审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做法与规则,经过甄别,能够应用于跨学科研究项目评审与管理的做法与规则,应该予以保留、采用和完善。k为便于相互鉴别、交流、促进和提高,对于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分类、评审和管理等等所采取的做法和建立的规则,应考虑国内外其他单位、部门在处理此类事情时的惯例,藉以提高相关做法和规则的通用程度。
(3)目的性原则。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便于项目管理,促进跨学科研究,是对跨学科研究项目进行分类的目的。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分类方法
(1)根据项目申请者建议的归口学科进行归类。
(2)跨学科研究项目中的多个学科之间,如果一部分是影响者,另一部分是被影响者,则应按重点被影响者归口该项目。比如,一个研究环境-人口-经济-资源-技术之间关系的项目,就可归环境经济学科受理。在这五个因素之间,环境被影响的程度最高。
(3)若跨学科研究项目涉及多个学科或多个领域,应按重点( 或惯例) 归口该项目。比如一个研究政制-历史-经济地理-气候关系的项目,究竟归口到那一个学科,要看研究者重点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或重点目标是解决什么任务。如果研究者的兴趣点在政制的变迁方面,则可将其归口到政治学科。
(4)若跨学科研究项目中的各学科之间,存在一门学科(主体学科) 对其余各学科(对象学科)的关系,或者某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将一门学科(主体学科) 的理论应用于其它学科(对象学科),则应该将项目归口于这个主体学科。比如,一个研究人口迁移机制-方言变化-区域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项目,显然,应将其归于经济学科。
(5)当从多门学科角度研究一个问题或为实现某个目标结集多门学科时,可在综合考虑项目申请者的意图、项目的性质、引用文献与资料的分布和内容比重等基础上,选择一个归口学科。
(6)如果某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将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主体学科) 的基础理论应用于某个学科(对象学科) ,则应将该项目划归这个对象学科管理。
(7)若跨学科研究项目中的各学科之间存在包容关系,则应按大者归口该项目。
(8)当跨学科研究项目中的各学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若是一因多果,可按原因归口该项目;若是多因一果,可按结果归口该项目;若是多因多果,可按本节的分类方法(5)选择一个归口学科,或进行具体分析后,另行处理。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形成大致有这几种情况:j由单一学科分化、派生而来;k由各学科交叉、渗透形成;l由各学科分化、派生,并相互交叉、渗透,进而构成跨学科研究项目;m综合、概括了多个学科的前沿问题而形成。有鉴于此,建议对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归口暂采用上述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待积累经验后,再作完善。
(三)关于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申请书和项目评审
?建议对原有的项目申请书进行如下变动
(1)标明本项目所涉到的学科代码。
(2)标明研究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代码。
(3)申请者建议的项目归口管理的学科代码。
上述三个代码很可能不一致。如果不一致,应由项目分类情况确定。
(4)在主题词栏目中标明:j跨学科研究项目(xxx)。k非跨学科研究项目(xxx)。l属于j者,主题词不少于四个。m属于k者,主题词不超过三个。这样处理,既保持了项目申请书的原状,又基本揭示了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特点,至少是反映出申请者的申请意图。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审
跨学科研究项目在同行专家的选择方面,与一般项目的评审比较,应该有实质性的区别。对跨学科研究项目而言的同行,应该是大同行,而非单一学科(领域)的同行。应根据项目涉及到的学科的多少,确定同行专家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应该涵盖项目涉及到的所有学科(领域)。
?跨学科研究项目评审过程示意
(1)本学科能够自行解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
(2)与本学科无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可将这类项目提交跨学科项目协调部。
(3)需要同其它学科协商,方可解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对这类项目,接受项目申请书的学科可写出提请协助解决的事由,或提出拟采用的解决办法等,提交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
(4)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将经过初次协商处理的项目归为两类:一类是可由各学科解决的项目,便返还相应的学科;另一类是各学科不能或难以处理的项目,可由协调部牵头召集学科联席会议,提出可行的处理措施。
(四)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
?建议成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
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审与管理比一般项目复杂,但它也具有一般项目的共性。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审与管理既不能让一个专职机构去做,也不能同一般项目的评审、管理完全分开。因而,协调就成了管理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协调性的工作是对管理进行管理的工作。所以,成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应该是一个适宜和可行的办法。
?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的职能
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应该具有以下职能。
(1)协调。j对于个别学科认定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学科之间经自行协商,仍然不能妥善处理者,可提交协调部。由协调部根据该项目的情况,提出解决办法,会同各学科再商对策。经过多方努力,难以协调解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可提交学科联席会议,讨论解决。k学科内部不能自行解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也可提交协调部,由协调部提出解决办法,会同学科妥善处理这类项目。
(2)指导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当前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共性和特殊性,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评审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处理对策,为各学科评审、管理跨学科研究项目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3)负责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咨询任务。对跨学科研究项目评审中出现的新动向,比如,疑难问题,重大的创新性项目,或者是原创性的项目等等,应及时通报,并提出处理对策。
?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的权限
(1)跨学科研究项目将会涉及到各个学科和相关的职能机构。因此,应赋予跨学科研究项目协调部相应的召集、协调和统筹权限。
(2)对于跨学科研究项目的评审和管理,各学科应接受协调部的协调和统筹。
(3)协调部应将本部对于跨学科研究项目评审的处理办法、协调措施和统筹意见,特别是一些带普遍性的和新的办法及措施,向全委和职能部门领导汇报,广泛听取各学科的意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界定、评审和管理水平。
注 释
(1)此处所言之“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德语的Wissenschaften。
(2)根据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的研究,2001-2008年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占其获奖成果的比例达到66.7%;1901年至2008年的100多年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跨学科研究成果占其获奖成果的比例达到52%,超过五成。(更多内容,可参见: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因而,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跨学科研究将会成为研究“惯例”而被广泛采用。
(3)本节中的部分内容参考B?rbel Tress, Gunther Tress, and Gary Fry的《整合研究中的概念和知识生产过程的定义》及F. Wickson , A.L Carew, and A.W. Russell的《跨学科研究:特点、困惑和质量》。
参考文献
(略)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