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第二批成果文库(2006—2007)

<b>《明清散曲史》</b>简介

  2011年05月13日14:48  


  《明清散曲史》是西华师范大学赵义山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散曲研究》(批准号为02BZW031)最终研究成果,共48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文学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中,散曲研究最为薄弱;而在散曲研究中,受“一代有一代文学”观念的影响,元曲研究较为深入,明清散曲研究较为薄弱。另外,学术界对明清文学的研究,已有明清小说史、明清传奇史、明清诗歌史、明清词史等,但尚无明清散曲史。
  这项成果通过对明清重要散曲作家的个案分析,全面总结了明清散曲的创作成就及发展历程,对明清散曲发展演变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观点。比如,对元明散曲的总体成就,以往一般认为元代胜于明代。该成果认为,就作家、作品数量而言,明代胜于元代;就题材内容而言,明曲有新开拓;就曲体形式而言,元曲大体为北曲一体,刚健独驰,而明曲则为南北二曲,刚柔并驾;就艺术风格而言,元明有天赖与人赖之分。对明代南北二曲的发展演化,以往研究认为,“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昆腔以后,只有南曲”。该成果认为,“未有昆曲以前”,南曲已盛;“昆腔以后”,并非只有南曲,还有大量北曲,直到明末,北曲一直在歌坛传唱,并未因昆腔盛行而退出歌坛。对明代散曲的复兴,以往只笼统地说是在明中叶,北派的康海、王九思等人是首倡者。该成果认为,明中叶散曲复苏于成、弘时期,首倡者是陈铎、王磐等南派曲家。对明清散曲创作流派的划分,以往多分“豪放”、“清丽”,或“南曲”、“北曲”两派。该成果将明清散曲按南北地域再结合时代环境先分北派、南派;在南派中,再分成弘时期的“词场才子曲家”、正嘉时期的“西蜀曲家”、万历以后的“香艳派曲家”、明末清初的“云间派曲家”等。对明散曲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往或三分,或两分,不仅粗略,且大多无具体时间界限,无明确具体的阶段性特征论述。该成果将明散曲分为“过渡”、“低落”、“复兴”、“鼎盛”、“继盛”等五个阶段,不仅明确指出各阶段的起迄时代,而且论述了各阶段散曲文学的基本特征,从而澄清了明散曲发展史的一些基本事实。对晚清散曲的认识,以往认为晚清散曲有振拔起来的成就。该成果认为,晚清散曲不仅没有振拔起来,而且相对于清中叶的衰落进一步走向式微。
  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填补了明清文学分体断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加强了散曲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明清散曲乃至整个散曲文学和明清文学的成就”。

(责编:赵健、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