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第二批成果文库(2006—2007)
![]() |
《帛书老子再疏义》是贵州省委党校尹振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新辨析帛书老子——据简帛佚籍及战国两汉文字编进行再考证》(批准号为03BZX025)最终研究成果,共42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今中外通行本《老子》是汉晋和唐宋的今本《老子》。它对传播老子的思想功不可没,影响巨大。不过古今早有不少学者推论今本《老子》“多后人所改”,“与古《老子》相远”,“谬误实多”。1973年帛书《老子》的出土证实了上述推论。1993年楚简《老子》出土后,人们又发现连帛书《老子》的文字也出现讹误。今本《老子》总共81章,与简、帛本《老子》比较,其中有57章存在模糊点(或章);而这57章中又有11个整章的文义走样。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老子不少深邃而重要的思想。今本《老子》出现如此多的讹误与失真,主要是种种历史条件限制所造成的,也与帝王文化对道教的淡化、篡改、转移有关。
这项成果正是以成书于战国末及汉初的帛书《老子》为底本,用楚简《老子》、新出土的简、帛佚籍、战国西汉文字汇编及先秦西汉文献,重新对简、帛、今三本《老子》进行比较,对帛本《老子》的文字、文句、篇次、篇名、分章及各章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考订与论证,澄清了因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种种讹误,并将帛本《老子》译成白话。
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具有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双重价值”,“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足成一家之言”,“在道家形成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责编:赵健、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