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教育

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与行为范式

  2012年01月10日16:37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重庆交通大学庞跃辉教授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师人格优化系统研究”中,对深刻把握教师人格优化的内涵表征、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观点。

  一、深刻认知教师人格优化的内涵与表征

  教师的良好人格就是一种在理性认知教师人格优化的价值取向中所形成的受到社会普遍认可、赞赏的品格取向,是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行为范式。因此,教师良好人格既具有社会普遍认可、赞赏的良好人格共性特征,又具有体现教育职业属性、展示教师优秀品格的良好人格个性特征。教师人格优化既是教师人格共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人格个性的形象展示。

  从教师这一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属性分析,教师人格优化的丰厚内涵应集中凝结为“求真、厚德、博学、尚美、笃行、拓新”的品格取向,主要表现在“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行为范式和魅力彰显。“传承真理之执着”体现了教师的坚毅求真取向,“无私育爱之深情”体现了教师的奉献大爱之心,“学渊善教之才干”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殊要求,“明礼诚信之楷模”体现了教师的公德优异水准,“洁好豁达之风度”体现了教师的美好形象气质,“锐意创新之胆魄”体现了教师的勇于创新精神。从教师人格优化的丰厚内涵中可以看出,教师良好人格的准则并非一般良好人格的标准,而是基于一般良好人格标准之上的比较高层次的人格准则,是作为优秀教师的人格彰显。

  教师人格优化的丰厚内涵决定了其具有相对特殊的重要表现特征。教师人格优化的重要表征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社会认同性。由于教师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存在的,因而教师人格优化与社会人格优化的取向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教师人格优化的社会认同性。二是示范引领性。由于教师不仅是作为一种相对优秀的社会群体而存在,因而教师人格优化就必然具有示范引领性。这种示范引领性,突出表现为教师人格优化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群体整合性。由于教师更多地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环境,因而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互相砥砺而又相对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状,十分有利于教师产生其共同的心理趋向,聚合教师努力向上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形成带有共性的积极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观。因此,教师人格优化表现出群体整合性的特征,其积极作用具有群体效应。充分发挥这种积极的群体效应,对于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

  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是人们对教师品格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的社会认同观念,是人们对塑造教师良好人格的一种共同目标取向。由于人们社会活动领域是十分宽广的,对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的把握也便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因而必须从多维度深刻认知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的价值判断和目标取向。

  首先,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确立教师主体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确立教师主体意识,就是在深刻认知教师属性、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树立教师主体的理性观念,调整教师主体的心理趋向,明晰教师主体的目标定位,从而以教师特有的主体作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就是强化教师“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良好人格认同观念,引导教师深刻认知主体地位的特殊要求,确立教师主体人格的理性认知意识,发挥教师主体人格的能动作用,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体现其主体人格风范。因此,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确立教师主体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突出表现在塑造教师良好人格同提升教师主体意识的一致性。

  其二,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强固良好教风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确立良好教风意识,就是在深刻认知良好教风属性、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成效。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就是强化教师“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良好人格认同观念,引导教师深刻认知良好教风属性和地位的特殊要求,确立良好教风的理性认知意识,发挥良好教风的能动作用,从而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地体现良好教风。因此,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强固良好教风具有内在统一性,突出表现在塑造教师良好人格与养成良好教风的一致性。

  其三,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引领社会风尚意识,具有内在统一性。确立引领社会风尚意识,就是在深刻认知社会风尚变化发展属性、标志、作用的基础上,校正社会风尚变化坐标,明确社会风尚发展方向,提升社会精神品位,改善社会行为风气。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的认同意识,就是强化教师“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良好人格认同观念,引导教师深刻认知良好人格在引领社会风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立教师引领社会风尚的理性认知意识,从而在提升社会精神品位、改善社会行为风气中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因此,科学建构教师人格优化认同意识,与引领社会风尚具有内在统一性,突出表现在塑造教师良好人格与提升社会精神品位、改善社会风气的一致性。

  三、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

  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是指在教师共同体中成员所表现的共有的人格优化的信仰、态度、规则等等的集合,是教师共同体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共同选择并遵循的人格优化价值判断取向,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共同参照的理想模式和最佳范例。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就是在深刻认知教师“求真、厚德、博学、尚美、笃行、拓新”的人格优化丰厚内涵的基础上,形成教师人格优化共识,积极塑造教师的良好人格,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群体的优秀素质和高尚行为。

  首先,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应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活动。由于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人格取向和价值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规范教师活动的指向和价值,因此,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就必须以教师对人格优化的能动性、内在性追求为基础,突出表现为把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活动。所以,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必须引导教师消除阻挠人格优化的认知障碍及其抵触心理,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接受“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良好人格行为范式,形成追求良好人格、展示良好人格的价值取向,才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地、自觉地表现出教师的优秀素质和高尚行为。

  其二,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应是教师的群体行为活动。人格优化对塑造教师良好人格的积极引导,对全体教师都具有普遍作用和意义,是教师这一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无论是讲授自然科学的教师、还是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教师,都应对人格优化有一种起码的认知观念和需求愿望,并且不断地积极加以强化和提升。因此,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必须成为教师的群体行为活动,从规制上把教师良好人格行为范式作为对教师群体的共同要求,以促使每位教师都应当按照这种共同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切实发挥教师人格优化的群体积极效应。

  其三,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应是教师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师人格优化的行为范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成果,也既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又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性指导,因而必须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活动,才能体现出这一先进认知成果的重要价值和能动作用。因此,积极彰显教师人格优化行为范式,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成为教师的具体行为活动,在实践中把“传承真理之执着、无私育爱之深情、学渊善教之才干、明礼诚信之楷模、洁好豁达之风度、锐意创新之胆魄”的教师良好人格行为范式,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之中,以教育教学显著成效来证明自己追求人格优化的美好愿景,充分展示教师的优秀人格魅力。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