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一般课题“中国传统学术生产中学术道德研究及当代转换”负责人) 周云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生产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体制,这一学术体制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我们当下的学风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较少有国家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社会舆论的监督也没有今天强大,但又何以能够产生如此完备的学术规范呢?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支撑和维系学术规范的,主要是内在的学术道德,是学人的自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是学人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形成的职业道德,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成的道德氛围。
自律是所有道德实践最为基本的环节,在传统学术生产中,学人自律是传统学术道德建设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学术研究是学者出于“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或者出于兴趣而投身其中,绝大多数时候并非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志业,所以开展的学术研究也就基本上消除了功利色彩,天然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经学研究是传统学术研究的主体,研究本身就是彰明伦理纲常的过程。因此,学术研究,也是对学人的道德教化,这也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机率。
在传统社会的学术研究中,尽管有官学和私学之分。但大体形成了远离国家政权的学术共同体。学人往往依据学术研究的志趣、内容等机缘,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运用其成员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行比较公允的学术评价,能够产生合理的引导作用,从而规范了学人的研究活动。
同时,在社会文化层面,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有利于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作为学术研究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讲求道德,珍视名誉。诚信,是社会对士大夫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是社会要求学者从事学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且,学者的学术研究须与道德砥砺、道德实践密不可分。一旦学术研究者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等失德行径,就会身败名裂,再也无法立足于士林。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学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但由于种种原因,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道德建设机制,在转换过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道德建设机制,发掘、整理其中丰富的资源并发扬光大,重建切合时代要求的学术道德,进而与制度建设协调配合,构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彻底扭转学风。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