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人文

恬退与遐想——从明清戏曲的“渔樵耕牧”书写看文士心态

李玫  2012年02月27日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恬退与遐想——从明清戏曲的“渔樵耕牧”书写看文士心态



  明清戏曲作品中出现的“渔樵耕牧”形象,并不是描写真实的渔夫、樵夫、农民及牧童的生活,而是表现散淡闲适、超然物外情致的一组意象。也就是说,“渔樵耕牧”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士心目中一种特殊的景象,是他们想象出来的一种人生境界:自由超脱、潇洒不羁、与世无争、自得其乐。渔夫、樵夫的真实生活当然不会如此逍遥。

  争似骑牛得自由

  细分之下,“渔樵耕牧”形象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令人夸赞、羡慕的“渔樵耕牧”生活:他们的生活很自由,不用去争斗,不必精心谋划,每天与青山绿水相伴,坐看春花秋叶、云起云落……这是多么轻松惬意的生活。二是“渔樵耕牧”的言谈,即“渔樵话”。如明初《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若耶溪渔樵闲话》,整出戏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全写“渔樵耕牧”四人的谈笑议论。其中牧子名李彦,“以牧放牛羊为业”,他与樵夫等人的谈论始终围绕着“渔樵耕牧”和官宦们谁生活得更好这个话题。如“俺渔樵耕牧清贫守志,乐道安闲,十分好处”,官宦们的富贵生活,因为是以争名利、计荣辱、苦苦算计为代价,完全不值得羡慕。明代传奇中,以“渔樵问答”为题表达出世思想的折子戏也为数不少,如《百顺记》中的《渔樵答会》等。从这些“渔樵耕牧”的言谈里看到的,除了渔樵们超脱于社会竞争之外的生活,还有他们对陶醉于“安闲”生活的强调。值得注意的是,这强调基于与官宦富贵生活的比较。

  再如明代无名氏传奇《运甓记》第十三出《牛眠指穴》,写陶侃为亡母找寻安葬吉地,“上帝鉴侃忠诚,兼欲厚庇其母”,便派伽蓝“化村老以指迷途,借牛眠而彰吉兆”。此出戏由牧童唱山歌开场,牧童自述逍遥自在的牧牛生活,并唱道:“并无妻孥牵挂,并无儿女担忧;并无官粮激括,并无私债来诌,这搬清福难消受。(歌)仔细思量,凭渠为官做客多惊吓,争似我骑牛得自由。”剧作者眼里的牧童,无官职,无债务,已经很自由,连妻子儿女的牵累都没有,真是逍遥到顶点了。

  清代乾隆初年张照编撰的《劝善金科》,写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其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一出《一奴随主喜同心》描写傅罗卜和益利主仆二人,在外出经商途中看见“牧童戴草(帽)圈穿喜鹊衣系腰裙从上场门骑牛上,吹笛随意唱山歌”,大为感叹,“又只见远村间,吹笛的牧童归去晚”。“(益利唱)天许痴顽,大地萧闲。(傅罗卜滚白)真个是今朝马上看山色,争似骑牛得自由。怎及那牧童,(唱)插花儿双髻弯环,伴的个斜阳眠犊懒。(白)益利哥,你看这山僧和那渔父牧童,逍遥世外,何等洒乐,把我名利之心顿灰了。”傅罗卜之所以羡慕渔父牧童,因为他们“逍遥世外”、“自由”、“洒乐”。奔波在红尘中的人,目标不只是自由潇洒,更重要的是富足和荣誉。看到牧童吹笛唱山歌,让傅罗卜这样读书经商的人“名利之心顿灰了”,那是因为实现目标的代价很沉重,并且前景难测。

  渔樵同话旧繁华

  怀古悼今是“渔樵话”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与历来众多写“怀古”之情的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

  如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剧作《桃花扇》的结尾。《桃花扇》一剧在描写了明王朝以及南明弘光王朝的覆亡这场历史剧变后,以几段长长的“渔樵话”结束全剧。剧终时有下场诗曰:“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此番“渔樵话”不是对渔樵们散淡生活的夸赞,也不是对英雄业绩的“笑谈”,而是抒发对逝去的繁华胜景的怀念和面对时过境迁的感伤,这与一般怀古之作的主旨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这类“渔樵话”对繁华胜景的怀念中,包含着浓重的对繁华易逝的慨叹,诸如“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砖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这其中的内涵,与前述“渔樵话”中对英雄业绩随时间逝去的感叹,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代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把“渔樵”形象及“渔樵话”的蕴涵描写得十分凝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将这首《临江仙》词作为开篇,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到了这首词;加上20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这首《临江仙》词被谱上乐曲经常演唱,使得它更是家喻户晓。这首词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体味“渔樵耕牧”这组意象的内蕴。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就像无始无终的时间长河,载着那些在群雄角逐中胜出的英雄渐行渐远;仍然是无情的时间,使一度牵系无数人性命前途的“是非成败”变得虚无飘忽……只留在“白发渔樵”的闲谈中。也正是这些生活在“世外桃源”里“渔樵耕牧”的谈论,让后人看到英雄远去的背影。

  蕴蓄特定内涵的符号

  那么,“渔樵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适时认输,退步抽身,享受身心自由,是为明智之举。这应该算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后退一步天地宽;这其中还包含感性的遐想——去到一个超越尘世的境界——山中、林下、水边,或者田间……空灵、悠远的境界有着超强的力量,很多人都有体会,当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新奇的、没有了利害之争的地方,会感觉很美好,精神上得到的抚慰和愉悦最为彻底。

  总体来看,“渔樵耕牧”形象是一组特殊的载体,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符号,它寄托了对自由超脱的渴望,表达了古代文士对现世名利纷争的厌倦,实际上也为退一步找到了一个精神出路。一个人不能实现梦想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性格、天资、时机、环境……无论是什么原因,想想“渔樵耕牧”图吧,可以让纠结的内心平静下来,急风骤雨会变幻成清风浮云。

  应该说,创造“渔樵耕牧”意境的文人,身心并未得到真的解脱。本来,对自由、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在社会中出类拔萃、受到关注的期望,都是人的天性,属人之常情。但是,能够同时实现的人少而又少。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一对矛盾。古代文士正因为还未跳出现实的纷扰,没有摆脱内心的不平,才会遐想那个超凡脱俗的“渔樵耕牧”意境。

  总之,明清戏曲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渔樵耕牧”形象及“渔樵话”,说是表现古代文士的灰心失落也罢、愤懑不平也罢、矛盾纠结也罢、睿智顿悟也罢,说到底,是在向着人生目标的奋争中权衡得与失的一种思考,又是对精神的一种抚慰。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