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之本,是国家总体战略中一个最重要的策略。中国高校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年的风雨,屡次改革,历经磨砺,已经形成中国独到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在国家中长期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针里,对高校高级人才培养定向有一个明确的的标度:着力培养一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高校育人方针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技术专业性,向全面综合的素质型复合人才转向。注重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意识培养,以文理交融、专业互鉴、中西并用、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办学思路,采取科技知识与综合人文素质并举的策略,培养出具有实际工作技术能力,同时也不乏高端科学理论研究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力资源做准备。
1、10年磨一剑
教改10年规划第七章第二十一节中要求,“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办学思想,提倡不偏科,不单一,宽口径,重素质的教育思想。在10年高校育人策略中,国家将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去认识。高校讲究公共科学素质的基础教育,强调人文素质的重点培养,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强国战略一个英明的决策。10年教改,远在千秋,益在当下。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坚强基石。市场经济对接下的教育模式,要强调人口思想品行的铸造,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使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足发展。
2、素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协调精神
在高校就素质思想含义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于什么叫“素质”,教育工作者把它看成是技术知识的传授;管理机构则理解为对人思想品质的培养;社会学家视之为是人与社会相溶并存的一种能力教育。凡此种种,对素质二字的思想实质的认知,都有失偏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1918--1970)认为:“素质是知识在人大脑的储存物,是人不借助外在的知识留存在大脑固有的文化信息”。换言之,素质即人经过学习后留在人脑内的结晶体,是人所固有的一种特质和文化修养。“素质”(quality),按照英语的词性解释为:品德、品性、性质、特性,它源于生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被移植到教育的领域后,其含义有所变化。“素”有元素之意,就是人综合的一种能力和先天具有的本领。“质”为后天所得的才能或集聚的能量,是人赖于生存的基数和素养。“素”与“质”的相结合,反映为人综合的生存能力,与环境、与自然、与人际相处的一种协调精神。
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高校强调素质教育,这本身就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中重技术、重专业训练的一种挑战,对业已久成的教育与实际脱节陋习的背离。素质从学术上诠释为,除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外所外延的其他才干,那就是不依附传统观念,不生搬硬套教材内容,合上书本能够道出的那些知识,是学生在社会上实际运作的工作能力;也是他们处惊不变的生活态度,是我们的学生提得起放得下身价的一种勇气,是他们在工作中不分贵贱的精神,高能进行科学研究,低能与企业工人为伍的生存本领;要不然就是人磨砺精深的阅历和广博大度的胸襟,面对生活不测的沉着淡定,临危乱世风云间的异常警醒……也许,我们对素质二字的解释还不够正确。古人在《 管子·势》中对人的素质是这样说的:“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不难看出,素质是知识凝固后的结晶体,是学问质的升华。高校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模式,要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更新知识的结构,丰富知识的阅历,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和“双脑”智能开发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为基石,广博的文化底蕴为动力,丰富的想象联想为羽翼,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中,进行大胆的交叉与并置,做到卓尔不群,非凡出众,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为社会建设和祖国需要输送人才。
4、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在一次谈素质问题是说:素质教育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所定的教育方针,“第一,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意志和法律的规定。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面伊始,国际事端风云乍起,国家矛盾日趋凸显,不同社会体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跌宕起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终日不绝,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对象,不仅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保持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具备广博的人文素质,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努力去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舍小我而顾大局,忘私利而为集体。目光远眺,高屋建瓴,在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对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理解
在我国教育大政方针的第七章第二十一节里,论及的“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涵盖两个文化的层面,一是对受教育者在科学知识上的栽培,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其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培养出具有科学知识的高校人才,掌握科学的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树立坚忍不拔的品质,崇尚知识,尊重科学,随时准备为祖国建设和人类进步奉献生命。二是在人文素质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号召全体教育研究者和一线的工作者,针对我们落后的教育现状进行改造,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陈旧陋习加于弃之,以学术交叉和学科跨越的立体教育模式为基石,采取宽口径、多渠道、扩纵深的教育方式,在文化教育,思想品行,德行修养,艺术审美,体格健美等诸多方面,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全面包装,使之成为合格的“产品”而汇入社会。
(作者为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