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人文

公民应享受高水平“文化福利”

高宏存 牟晓春  2011年11月28日08:46  来源:北京日报

  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让文化成为我国全体公民的福利。现在的“文化福利”水平还不太高。让公民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福利”,有助于全面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让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匹配起来,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引领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丰厚文化底蕴,往往成为引领和决定民族和国家发展方向的恒久动力。例如,热爱文化的犹太人无论漂泊何处,身边总有一本《旧约》相伴。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家园和土地,散落世界各地几千年,但犹太民族守护住了内心的坚定信仰,最终实现了建国发展的梦想。中外历史发展经验已越来越显示,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发展后劲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还很不匹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增强与提升文化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化了文化参与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崭新思路。这些年,我国很多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惠民文化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从对外开放起步的,而引领启动这艘航船起航的就是思想解放的文化潮流。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社会利益格局不断重新调整,社会矛盾凸显多发,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文化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趋势明显,因此社会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一种为全体中国人所认同的精神价值,凝为深层的文化信仰,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力量引领社会的进步。构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既要从民族文化传统中传承优秀鲜活的精神内核,更要加大文化领域的开放力度,特别是在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更加全球化、多元化,流动性更强的条件下,更需要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国外的优秀文化,借鉴人类普世文明成果,促进制度文明的创新,完善我们的文化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建设属于当今中国并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淬炼出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认同。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志之一,就是培养出一批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一大批不同文化领域顶尖级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思想文化的创新才能够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建立起大家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形成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恒久动力。

  ■文化的繁荣发展要“人民至上”

  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性的倾向和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传达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迎合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品格追求的矛盾,文化生产中新文化消费形态和社会有效管理之间、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和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反馈不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要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社会建设目标,必须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把实现人民的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民至上”要求。

  其一,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进一步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其条件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保障群众创造力的实现。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存在文化投入增长和群众文化需求种类多样的矛盾、城乡均等、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均等和身份均等等问题。随着文化建设热潮的兴起,城市里各种地标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农村文化建设欠账严重,文化设施资源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同时,一些特殊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和文化服务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和满足,有的甚至变成了真空。因此,今后推动文化建设,必须把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权益作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二,加大政府的文化投入规模和力度,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功能。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把文化强省或强市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树立起来。成就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文化投入基数较小,虽然近年来增加幅度很大,但整体而言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文化经费投入一直在0.4%的低位徘徊,而且增量多投入了文化设施建设,因此公民的文化消费内容的丰富性不明显,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

  ■要更新文化管理的思维方式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保障文化民生的实现,而且可以化作国家文化形象。在法国,人口只有6500多万,而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8000万,收入超过350亿欧元,占GDP比重超过6%,取得这一切的动因就来源于法国文化的魅力。要让文化成为我国的名片,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吸引力,就必须改变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观念和管理体制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运转的体制机制还存在着不利于文化发展的弊病,六中全会明确表示要“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数字环境下各种新的文化业态,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呈现出了新的模式,需要我们更新文化管理的思维方式,探索文化管理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依法管理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繁荣。

  一是文化建设和考核评估都要有硬指标。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文化建设将成为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的“硬指标”,以往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必将得到彻底改观,成为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加客观公允的评估,从而保障文化经济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合理实现,即使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不会唯GDP论,唯增长主义的一个标准,而是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自身规律科学地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是进一步理顺文化发展和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的解放直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文化自身的思想解放却滞后了。文化开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参照和推动力,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遵循和公平文化发展竞争环境的营造,都是文化管理创新的基础。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新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将更加重视市场和企业作用的发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要借鉴从计划经济成功转型的经验,移植既有有效的体制机制,不局限在传统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内的繁荣,而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调动不同市场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建设。

  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在当今网络数字技术环境下,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优势,推动管理思维与方式革新,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作者分别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北京市政协信息处副处长)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