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人文

文化强国与军事文艺

刘恒志   2011年11月25日09:0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强国与军事文艺

  

作者简介


  刘恒志 海军某部副政治委员,著名军旅文学家、理论家、书法家。《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与教育问题》获中央政策研究室优秀课题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军事文化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地位与作用》获全军优秀政治论文一等奖(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颁);执笔创作的大型文艺晚会《边关四季》、《毕业歌》获全军文艺会演

  本文以强烈的军人使命情怀和文化自觉自信意识,生动描述了我国军事文艺的前进步伐与号角作用,深刻阐释了当前军事文化建设与文化强国的必然联系,鲜明提出“军事文艺: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勇敢担当”这一重要命题。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文化强国与军事文艺

  刘恒志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军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力量,也是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是军事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文化强国的宝贵精神资源;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是军事文艺在文化强国之路上走在全社会前列的必然逻辑。

  文化是祖国兴盛之根,民族精神之魂,政党建设之帜,一句话,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而军事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军事文化艺术是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精神力量问题至关重要。有怎样的精神力量,便会迈出怎样的前进步伐,释放出怎样的创造能量。在增强精神力量,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军队始终如一地发挥着政治和文化优势,而军事文学艺术在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催人奋进上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就要牢记使命,勇敢担当,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走讴歌民族精神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创造更多优秀精品力作,为昂然奋进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强国、文化强军之路上走在时代前列。

  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军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力量,也是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休戚与共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要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和人民奋进的号角,就必须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旗帜。这是因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本质上讲属于人们的意识、意志和心理范畴,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亦即属于文化问题。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有机体,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它所着力塑造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者生动感人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如人生之路的火炬与号角一样,照亮人们五光十色的灵魂,感染并召唤人们沿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正确方向凛然前行。

  蕴含在军事文艺之中的主导精神力量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旗帜,又是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旗帜。与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史和民族精神文明史一样,我们的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和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的。这种爱国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融入了体现时代进步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思想指引;这种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自从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诞生以来,我们的军事文艺通过文学和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艺术手段所致力表现、尽情讴歌的,也正是这样的爱国主义。把这样的爱国主义艺术地、形象地、灵动地灌注于军事题材作品之中,全军将士就受到极大的心灵陶冶和艺术感召,全国人民也从中得到极大的感染和鞭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如果说军事文学艺术以辉煌的成就占据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半壁江山,功不可没,那么,最主要、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纵情书写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调,以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诗情画意为第一要义,把体现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坚定正确前进方向、饱含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民族之魂、振兴之魄、奋发之为、开拓之举的精品力作,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军营和官兵,为励精图治、意气风发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提供了血肉丰满、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总之,为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那么军事文艺则是文化强国的生力军。军事文学和艺术的内涵离不开战争、训练、军事、军人、国家机器、民族存亡等,军事题材作品的发展几乎总是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环节、历史趋势相联系、相呼应,透过军队和军人这一视角来反映战争生活与和平生活进程,通过血与火、生与死、进与退、荣与辱、正与邪,来揭示人类灵魂和民族精神的本质。因此,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军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力量,是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军事题材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也常常超越了“军事”本身,其读者也不单是军人,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军事文艺作品一旦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缘,其艺术感染力、社会感召力、精神影响力将是巨大的,其作用是其他题材作品所不可比拟的。在这个意义上,军事文艺不单单是军队、军人和军营的文艺,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文艺;军事文学艺术史也不纯粹是军事文艺家的精神史,也是全中国、全民族的精神文化史,还是军事文学作品如何被生产和被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如何被化成艺术形象和被传播,文化软实力如何被增强,文化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如何被发挥的历史。

  自从有了党指挥下的人民军队,也便有了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而高歌的军事文艺。军事文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主旋律,在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每一个重要时期都创造了英勇奋斗、昂扬向上的时代佳作,既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奉献了黄钟大吕,从艺术产品方面增强了我国先进军事文化的软实力。建军80余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军事文艺最突出的文化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强化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二是树立了宁折不弯、坚忍不拔的孔武形象;三是铸造了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仁者风范;四是塑造了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多彩人生;五是张扬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浩然正气;六是描绘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壮举;七是抒写了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八是推出了志在改革、献身国防的强者智慧;九是谱就了胸怀天下、和谐共进的国际主义乐章;十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旨归的军事文艺批评和理论体系。

  与以上十大收获相辅相成,军事文艺经过与时俱进的艰辛探索努力,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层面上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军人的爱国壮举和伟大实践丰富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形象宝库;二是以军人特有的生命伦理和生活道德美化了民族精神的家园;三是以高雅清新、深刻隽永、刚健质朴的艺术格调升华了官兵读者和群众读者的审美情趣;四是以军事文学艺术的创造带动了中国文坛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形象的塑造,以军事文学艺术的进步带动了军营文化的全面进步,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进步促进了文化强国建设事业的进步。

  军事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它是国魂意识、党魂意识、军魂意识与宗旨意识、使命意识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军旅情与民族情、军旅性与民族性、军旅性与英雄性、军旅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反映爱国意志、捍卫国家尊严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精神气质上把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艺术风格上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历史进程上与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是价值观上把核心价值与普遍价值、个体尺度与群体尺度、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相统一的先进文化;是艺术作风上军人气质与民族气质、军人风格与民族风格、军旅气派与民族气派、军旅气派与中国气派相统一的先进文化。历史的使命要求军事文艺在发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走在新时代的前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伟业中走在全社会前列。

  人民军队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表明,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军队文学艺术家,只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文化强国为己任,以讴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天职,并且与部队官兵情同手足,把献身军事文艺与献身国防事业紧密结合,把军事文学艺术创造与时代和军队所迫切需要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才能大有作为,才是有价值的艺术与有价值的人生的高度统一。这是我国军事文艺创作道路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振奋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所应坚持的必然方向。

  二、民族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是军事文学艺术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文化强国的宝贵精神资源

  我军文化艺术的的根基是我国民族文化。我军精神力量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在文化强国之路上,军事文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功能发挥好,就要把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文明精华吸收好。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利他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己信条,“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助人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直气节,“军令如山”“人无信则不立”的诚信品格,“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养逻辑,等等。这些薪火相传的美好道德品格,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积贫积弱走向文明昌盛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重要精神文化支柱。军事文艺作品在进行人物塑造和内容选择时,大多是以这种民族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主导心理积淀和性格积淀作为精神资源的。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在我军80余年的奋斗征程中,特色鲜明的先进军事文化也应运而生,孕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西沙精神、海空雄鹰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文化之花,创作出许多军旅佳作、红色经典。军队和军人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有民族精神共性的一面,又有其鲜明的军事色彩和职业特征。这种军队的使命特征和军人的职业特征是其个性,军事题材文艺作品也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个性。表现出军队使命特征和军人职业特征的军事文艺作品,其自身也将具有与众不同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特征,即艺术特征。个性是文化艺术的生命。但凡好的军旅佳作,总是将中华民族精神之共性赋予人民军队和军人之个性之中,达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进而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军事题材文艺作品的个性又分为精神个性与形式个性。就精神个性而言,主要是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这是由人民军队的使命特征和军人的职业特征所决定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个性特征,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共性特征在军人个性特征中的最佳和具体表现,是前者精神旨归的集中化和典型化。因此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是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在民族精神上的主打内容。我们应该注意到,无论是革命乐观主义还是革命英雄主义,都应当是直面生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的。革命乐观主义,主要是一种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与挫折,无论经历何等的艰难与困苦,都不泯灭理想与生命之火,都看到光明的前途,都不断鼓足生活、事业与奋斗的勇气,都不断为夺取明天的更大胜利而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和必胜信念。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人民军队官兵之中所闪射的一种精神特质,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精神和心理特质,也是来自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深处的一种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在人民军队的前进道路上集中呈现出来,并进而形成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交相辉映,但归根结底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民族精神文化史的。

  革命英雄主义,主要是邓小平同志高度概括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与和平年代形成的五种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也经常将“五种精神”倡导于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并根据和平时期军队使命和军人职责特点,要求全军将士在继承传统中发扬传统,尤其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五种革命精神”和“三个特别精神”,集中体现了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特质,影响和带动了全民族、全社会,是我军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艺术地、形象地、立体地、生动地熔铸于丰富多彩的军事文艺作品之中,就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时代感召力和历史穿透力。

  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军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全部使命,在于让人懂得两个字:“珍惜”。珍惜人的情感、人的义务、人的权力、人的奋斗、人的牺牲与奉献、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尊严,并由此上升到珍惜国家的荣誉、尊严,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军事题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常把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相提并论,这是军事文艺创作的一种职业化的特殊表达方式。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保卫民族大业的武装集团,其主要使命就是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不怕困苦、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直至夺取胜利、完成任务,因此,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是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指挥员、战斗员的行为特质。爱国主义是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的主要动机,革命英雄主义是发扬民族精神的深刻源泉和具体表现,是民族精神全面内涵在军人行为中的核心落脚点。军事题材文艺作品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题,刻画军队将士的内心世界,塑造为国家而奋斗、为民族而献身的感人形象,主要是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主要意象。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涵养所孕育的革命英雄主义,不仅表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枪林弹雨的战斗氛围中,出生入死的抢险救灾中,急难危重的各项任务中,也表现在平时的和平生活中,军事训练和演习中,平淡无奇的军营生活中,日常琐碎的事务中,正常的生老病死中,提职晋级、个人升迁进退、去留、荣誉、待遇、家庭、爱情生活中,军民情谊和官兵关系、同志关系中。平凡中有伟大的人生,普通中有崇高的境界,点滴中有精神的永恒,小事中有灵魂的冲突,琐碎中有无名的牺牲,寂寞中有博大的奉献。如此种种,可以说,都是放大了的革命英雄主义,浓缩了的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相对于前者,平常事务中的当代军人的爱国情怀,波澜不惊中的民族精神,平凡岗位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在艺术表现中更为困难,更见功力,而一旦表现好了,再现深刻、生动、形象了,则更能代表和平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质和历史主动性。有时候,平淡之中的灵魂交锋,甚至要比生与死、血与火中的对决还要来得壮怀激烈、光彩照人,这就是和平时期革命英雄主义题材表现的独特魅力,也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表现中一个最具普遍意义、最具挑战性的崭新课题。

  军人钢铁意志决定了其作品要有钢铁般的内在韵律。军人豪放大气的性格决定了其作品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亦即是说,钢铁的内在韵律和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构成军事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美学品格。阳刚美与阴柔美、婉约美与豪放美、钢铁与鲜花的有力组合,造就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了军事题材文艺作品丰富多彩、壮美多姿的独特美学景观,才使得以培育民族精神、讴歌爱国主义、礼赞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使命的军事文艺天高地阔、受众良多,也使得军旅文化艺术作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壮丽风景线。

  三、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是军事文艺在文化强国之路上走在全社会前列的必然逻辑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军事文艺的生机与生命在于创新。军事题材文艺作品的出路与活力在于创新。以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尤其需要创新。这是由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进程决定的,也是由当代官兵和广大文艺受众与时俱进的审美口味和审美标准决定的。

  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和形象的艺术样式,在本质上是最适应创新也最能够创新的。但文学艺术同时又最容易也最惯于受文化传统定力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主要是来自思想观念、文化惯性、艺术模式和创作习惯的障碍,加之每一次创新都需要通过漫长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灵感积累、艺术积累而寻求新的道路、新的突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创新,常常需要伴随精神的炼狱、心灵的煎熬和持久的坚守,军事文艺创新概莫能外。但唯其如此,才能彰显出文艺创造者意志的坚韧与超拔,精神的伟大与深沉,胆识的锐猛与豁达,视野的宽广与深远,也意味着文学艺术创新的魅力深邃而无穷。军事题材文学创新,是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跋涉者的事业,是强者与智者的事业。增强软实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奋斗,为民族精神而振奋、而讴歌、而创新,是军事文艺工作者一种生生不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致力艺术风格多样化、表现手法多样化、题材选择多样化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以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军事题材作品的创新,以适应新世纪、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的迫切需要,适应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军事文艺的创新,关键取决于我军作家艺术家以新作风、新观念、新思维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艺术诠释和形象塑造,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审美价值与观赏价值相统一的艺术佳作。为此,军事文艺作品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热切地对话,重在对洋溢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的新景观、新人物、新矛盾、新线索,做出新描述、新反映、新解析、新建构。

  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军队文艺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文艺为民、文艺为兵。军事文学艺术要在创新中与时俱进,必须立足于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立足于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文化强军之路的伟大实践;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和世界军事文学艺术的前沿。为此,就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崭新的时代眼光,以宽广的民族眼光和世界眼光,审视全球大转折、时代大变革;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用“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眼光”洞悉社会大变迁、新旧大碰撞,关注风云流变、书写壮美人生;就要站在时代前列,着眼开创未来,为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更加朝气蓬勃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文化之林,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智慧。

  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真实践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应有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去表现时代的军营中的人物。用民族解放者和国家保卫者的激情,用军事改革者和现代化战斗者的壮志,去体验、审视和观照我们所处时代和军营生活,在社会和军营火热生活中采撷民族精神和时代进步精神的火种,汲取民族精神和时代进步精神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为增强文化吸引力、感召力而不断创新,就要创造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时代的进步精神的军旅新文艺。塑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相统一的新形象,是军队文艺在建设文化强国之路上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体现。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重军旅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统一,时代主旋律与艺术多样化的统一,发扬军队光荣传统与创新传统的统一。尤其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论、文艺观和审美论、历史观和唯物论、民族观和进化论、英雄观和认识论的辩证统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统一。这是军事题材的文艺创作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致力文化强国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基本要求。

  我们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活跃的背景下,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交汇的洪流中,讴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需要军队文艺工作者努力研究和把握新的特点和规律。在民族振兴、昂然奋发的新世纪,军队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联系得更加紧密,军队官兵的前途与命运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得更加紧密,军队文化事业也从没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联系得更加紧密。军事文艺作品的创新,应当坚持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的进步精神为前进方向,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振兴、为社会谋和谐、为祖国谋统一、为领土谋完整、为国防谋安全、为战争谋打赢、为和平谋基石、为世界谋正义、为人类谋尊严的新时代改革者、开拓者、奉献者的英雄形象。在军事文艺创新中,要写好军营人物,就必须放眼国家;要写好军人,就必须放眼社会;要写好军中改革人物,就必须放眼现代化;要创造民族风格浓郁、中国风格鲜明、军旅风情独特的文艺佳作,讴歌向现代化高地冲锋的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就必须放眼世界、放眼历史和未来。把当代中国军人的爱国主义志向、民族精神情愫放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中去考察,进而又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去观察,这是我们军事文学艺术能否激发文化活力、能否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进步精神的重要尺度和关键所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军事文学艺术题材的创作实践证明,但凡精品力作,都不是军事文艺家和军事文艺自我封闭的“孤军奋战”,而是立足军旅、着眼军情,而又放眼国情、放眼世界、放眼现代化、放眼未来的嬗变与创新。放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尤其不能脱离军营生活,不能脱离国情和军情,也同样不能脱离现代化、脱离世界、脱离未来,不能脱离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而应将之作为文艺创新的十分重要的参照系和精神文化源泉。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接受者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精神是一致的。在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新世纪、新征途,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振奋民族精神、致力富国强军、强国富民的现代化伟业,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文化强国之路上,军队文艺要以全民族的奋斗目标为目标,以全民族的价值取向为取向,来确立军事文艺作品创新的总体主攻方向和总体美学风貌,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调,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构筑中国当代军事文艺风景线,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锦添秀,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勇当排头、集团冲锋。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