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政治

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体系

赵振华  2012年05月07日13:57  来源:学习时报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要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时至今日,需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继续鼓足勇气,以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人类社会自形成以来,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飞跃。从其内部发展规律来看,每种社会形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社会发展的初期和末期虽然基本制度未变,但生产关系都在不断地调整。正如人的一生,老年与青年、青年与少儿有着截然不同的生理特征一样,早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已经被有政府强有力干预的资本主义所代替,今天世界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景象,已经与 200年前的资本主义有了天壤之别。

  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与完善。一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最革命最积极最进步的因素,总是要向前发展,自然也要求生产关系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其发展,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也说过:“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照抄照搬到社会主义现实中。新中国成立后,搞了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窒息了社会的活力,生产力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不断地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打破了只允许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走出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泥潭,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随着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加以调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把握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新中国成立才60多年,改革开放才30多年,从历史长河来看只是短暂一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四是从现实来看,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实践已经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进一步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迸发出活力,显示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更大优越性。

  只有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才能进一步释放活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综合国力增强了,物质财富转瞬之间实现了由极度匮乏向极大丰富的转变,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位居全世界第10位提升为第2位,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175位,到目前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外贸进出口总量由位居世界第27位上升为第2位,如此等等,毋需一一叙说。究其原因,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体制和机制,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活力。

  在认识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现象,例如,宏观调控不完善,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不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行政垄断、地区封锁依然存在,破坏了市场机制,窒息了市场活力,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边界,形成既能够充分实现生产要素作用,发挥市场机制活力,又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体系,自觉克服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就根本制度而言,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公平的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有比资本主义更和谐的社会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不是自发的,在根本制度确立之后,还需要确立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确保制度优势发挥的体制和机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激发制度活力的体制和机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既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也不能滞后于生产力发展阶段,无论超越还是滞后都是不适应的表现。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也要求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加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土面积广大,各地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客观上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又要考虑各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际,不能一刀切。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有赖于继续深化改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既往的改革体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改革方式的渐进性,从易到难,逐步深入,或者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二是放权让利,每一项改革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切身利益。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到市场,是放权让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放权让利;国有企业从国有国营到股份制也是放权让利,等等。三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逐步进入攻坚期。所谓攻坚,首先是指改革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利益越来越多,如果说此前的改革更多的是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福利,属于增量型改革,那么此后的改革就要对存量进行调整,这必然涉及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或者说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能因为改革的深化而受到损失,因此,此前的改革是全民支持型,而此后的改革可能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对,由改革的动力衍变为改革的阻力。其次,今后的改革涉及面更宽,此前的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此后的改革将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共同推进,而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显然更为敏感。再次,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所谓深水,就是要求推进基本制度层面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打破旧的制度框架,释放活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而这样的改革又是在13.4亿的人口大国进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改革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旦失败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引起社会的倒退,前苏东国家和地区改革的教训值得记取。过去的改革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今后的改革进入的是深水区,就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也没有石头可摸。面对艰难的复杂的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退缩,只有鼓足勇气,以更大的胆识和气魄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深化改革,需要继续解放思想。30多年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修改党章,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无不是思想解放的标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就是要革除旧体制的弊端,而旧体制的惯性又难免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借鉴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积累的一切宝贵的经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并结合今天急剧变化着的国内外形势,才能够把改革推向深入。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特别是少数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环境污染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等。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甚至提出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进而得出否定改革开放的结论。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惧怕矛盾,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伴随着改革深化,发展加快,经济总量增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有的是改革过程产生的问题,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比如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只要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收入差距必然会扩大,甚至产生两极分化,只有加大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才能够解决。有的是政府调控越位缺位产生的,比如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过多就是越位的表现。有的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比如区域经济失衡以及贫困人口问题。有的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行业垄断、地区封锁问题,等等。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改革中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的观念和意识,企图退回计划经济体制的想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深化改革,需要继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的过程就是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虽然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回顾一下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改革就是市场化改革,从计划经济铁板一块,到放开消费资料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经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双轨制之后,并入了统一市场,继之,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培育起来。市场经济就是鼓励自由竞争,活力来自于竞争。当然,自由竞争不是不要政府,反而更需要政府干预,关键是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政府就不要干预,凡是市场失灵的,就需要政府干预。从现实来看,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所谓越位就是干预过多,政府掌握过多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侵害消费者权益。所谓缺位,应该由政府干预的却干预不到位,所有市场秩序混乱问题,都是政府干预不到位和缺位的表现。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推进政府职能归位。

  深化改革,就是要继续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宏观调控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从政府运行层面来看,却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当中央政府提出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过热时,往往地方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历年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远远高于中央政府提出的目标,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本质是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进一步说就是要使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有与中央政府相同的目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集中的财权越来越大,而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越来越多,矛盾自然产生。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

  深化改革,需要继续推进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关系。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发展工业和城市,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维护城镇居民利益。我国还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但是需要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市民与农民的协调,这就需要继续改革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促进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深化改革,还需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总之,制度比技术更重要,我们需要继续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发挥,让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