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政治

我党文化建设的“新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战略思想的演进

杨凤城  2011年11月21日09:21  来源:北京日报

  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我党文化发展的“新自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文化建设战略思想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发展,同时,又是依据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突破了过去长时期内偏重于强调文化的配合作用或配角地位的认识与视角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和战略目标。原因很清楚:物质文明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精神力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才是健康的。此外,曾经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人们理想信念的扭曲、道德与社会风气的滑坡、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培育、塑造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知识文化水平。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引人瞩目的内容之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阐述。精神文明被界定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正如十二大报告所言,过去讲社会主义特征是没有这样的说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经济方面讲社会主义。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人们又加上了其他一些认识。但把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它突破了过去长时期内偏重于强调文化的配合作用或配角地位的认识与视角,突出了文化或精神文明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主动性和由此带来的其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任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当然,由于复杂的原因,在实践过程中,物质文明一手硬,精神文明一手软的情况始终存在。19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大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得到充分展现的同时,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则出现了理想信念失落、道德失范、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冲击和侵蚀等严重问题。有鉴于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主要原则、任务和目标、着重点与具体部署等作出了全面阐述。

  十五大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舆论宣传中的热词,并视不同的语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替使用

  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战略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加以郑重确认和阐述。十五大的政治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此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舆论宣传中的热词,并视不同的语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替使用。因为,两者的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均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区别在于,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当然,言说精神文明时,偏重于理想信念和道德建设,言说文化建设时更集中于文化事业本身,有时还包括展开言说教育与科技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对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建设目标不断有与时俱进的新认识,其突出特点是放到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放到世界各民族交往日趋频繁、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中来看待。十六大报告讲: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我党依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是文化发展的“新自觉”

  正是在上述文化发展战略制定并不断落实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是甚至更重要的是依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所谓世情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由此带来两个方面的迫切要求: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新动向,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日趋深入和复杂。其中既有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又有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与交锋,同时还有文化产业、文化创造与传播方式或技术的相互促进和竞争,等等。在此情况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包括价值观层面和技术、制度层面上的任务变得空前重要和艰巨。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而一个真正的大国,既要有经济实力,还要有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更有基础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所谓国情,就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言之,从国家和执政党的角度讲,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发展,成就骄人。这就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比以往更为迫切地提了出来。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讲,随着温饱的解决、随着部分地区小康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的即将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变得日趋重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繁重,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阳光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述背景下,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中共党史系主任、教授)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