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经典著作,只有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阐述这些理论的历史语境,才可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和战略思维——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是否过时”的争论,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研究中,也出现了“贴标签”、“淘宝式”研究等现象。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勇于直面每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批判性理论
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实证科学,不是一种给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直面现实的、不断同每一时代直接对话、总是勇于直面每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批判性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和现实性的根本之所在。马克思当时面临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问题。市场经济必然要用资本逐利的本性来激发发展的活力,但是若没有一种力量来制约资本的负面效果,社会就有可能走向崩溃。而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这种制约力量,所以马克思判定资本主义会走向灭亡。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要在充分发挥资本和市场的动力机制的同时,运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优势来制约资本的负面作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金融危机时,很多人回过头去读《资本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新变化正是因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才产生的。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他的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说,马克思主义很像医生,人们在身体好的时候常常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一旦资本逻辑发疯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会发挥它特有的批判作用。所以金融危机时,很多人会回过头去读《资本论》。
伊格尔顿强调,今天资本主义越稳定,越证明马克思理论的价值。必须承认,资本主义世界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延续了其生存力;同时,资本主义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自我调整。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新变化正是因为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才产生的。
理论能不能面对现实,在于它在面对新的现实和新的问题时有没有创新的能力
虽然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结论可能过时了,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没有办法约束资本的贪婪。去年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例证。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今天国与国之间的差别也是空前的。那些国家之所以落后并不完全是其自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霸权的结果。这些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当时的批判没有过时,资本主义无法超越其自身限度。
看一种理论能不能面对现实,不在于这种理论有多少具体结论能解决今天的问题,而在于它在面对新的现实和新的问题时有没有创新的能力。例如,有些问题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涉及到,但如果我们能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立场上,推论出理论观点来应对今天的现实,那同样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造力。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抠字眼,进行“淘宝式”研究,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有些人喜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几个普遍适用的具体结论,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从来没有拿一个理论教条去套用所有的现实,恩格斯晚年就明确反对这种“贴标签”行为。现在有些人对现实的了解不够深入,却总想拿理论去套,一旦套不上,就认为这种理论不管用,就扔了。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标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理论研究必须回到历史与现实的丰富性之中。
一种理论只有自身具有创造力,才能自我发展、自我再生。有些理论不具有创造力,只能另起炉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具备这种创造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一直反对“淘宝式”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抠字眼,试图找些管用的条文和字眼。这不是正确的研究方法,没有从根本立场出发。
所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难读,其实是个误解
在当今社会,不可能要求所有人以同样一种态度来对待理论、对待经典著作。但是,当社会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需要一种理论来指导、来解疑释惑。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这种理论需求,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很难读,其实是个误解。如果仔细去读,你会发现这些经典著作比我们现在的一些理论著作要好读得多。经典著作从来没有条条框框,总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来谈。有些人从来不读,却想当然地认为难读,还有些理论家故意把理论问题弄得艰深,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意。我们需要经常读经典著作,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阐述这些理论的历史语境,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表达了怎样的价值立场,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和战略思维。
(责编:秦华、张湘忆)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