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社科文库>>理论

罗卫东:思想史梳理是跨学科对话的基础

  2012年06月12日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推进跨学科研究很艰难。首先是在语言层面,每个学科使用不同的概念符号,如果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基本上很难交流,经济学同哲学讲话或哲学同经济学讲话就如鸡同鸭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层面上的困难。其次是学科的性质与兴奋点不同。比如,经济学和法学,现在杂交出了一个法经济学,但这个法经济学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弱,问题也时而混淆。法学基本上以正义为主,经济学以效率为主,这样两个范式放在一起,就很难有生存能力。再次是每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不一样,它使得跨学科对话往往偏离知识传统。

  跨学科对话虽然困难,但不是不可能。可能性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整体,生活中的问题从来都是整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哪怕是经济问题,也绝不只是经济的。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不要离开整体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二是现在也兴起了一些可以支撑对话的新平台,虽然这些平台现在看起来还比较弱。复旦大学教授韦森认为我们需要科学理念,形成至少在经济学领域打开缺口的可能性。比如关于理性问题的讨论,在博弈论兴起以后提供的一些范式。

  我个人认为,在推进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对话的过程中,基础的工作第一就是思想史资源的梳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思想史方面的资源没有梳理好,就很难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导师们的思想到底是怎样超越问题的。根据我个人的了解,在思想史上,至少有三个人非常重要。第一是马克思,在他的整个体系中,根本无法区分哲学和经济学,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社会理论。他开创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制度范式。第二是亚当·斯密,当代资本主义的设计师。如果不对两人的思想加以仔细研究,就很容易把他们分类,一分类就麻烦了,就形成了经济学和哲学互不搭界的状况。第三是马克斯·韦伯,我认为他是一个社会科学的科学家,他作为旁观者来建立历史理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思想家。

  斯密的早期论著——《道德情操论》,就是一个明确的跨经济学史和哲学史的重要文本。斯密是思想史上的巨人,他到临死之时还在修改《道德情操论》。还有他的《国富论》,被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文本。但是,我们现在也注意到西方的研究发生了另外的倾向,现在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已经从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寻求理论支持了。在经济学院开设的课程当中,《道德情操论》是专门的一门课程,主要用来支撑学生对人类的情感行为和经济行为综合性的讨论。

  第二个基础工作是需要面向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前沿。西方学者早就意识到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性,有的学者这些年努力打通了经济学和伦理学,这在当代社会非常重要。对前沿的了解和理解是支撑国内学者进行对话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在2003年成立了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就是想在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我们正在做一些社会科学受控的实验,社会原本是不可实验的,但实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实验变得可能。比如说对人的实验分离出同情心,从而对人的理性的假定进行重新反思。利己主义这个假定在经济学上存在了一二百年。斯密虽然没有明确地讨论经济伦理,但至少在边际效益兴起后,个人主义方法论指导主观的效用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定基础上。然而,理性人确实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的全部行为,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做一个更好的实验,来分离出理性以外的情感意志,现在很显然是分离出来了。实际上,在人的所有决策当中,他是同时兼顾着情感和理性的。在博弈实验中,发现了人的行为当中互惠、同情、对他人痛苦的考虑的一面,而这一思想的真正支撑是斯密的同情理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责编:秦华、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