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对实现民族复兴问题所做出的系统思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并丰富这一科学理论,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问题长期探索得出的深刻结论
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国被率先迈入工业文明的西方列强终结了昔日的辉煌,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这个历史进程相伴随,中国先进分子也开始了探索解决民族复兴问题的艰辛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的不懈追求。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各个阶级的先进人物着眼于解决这个问题,先后拿出过各种方案,这些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旨的方案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不变更中国的封建制度,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实现器物层面的现代化;二是部分变更中国的封建制度,仿效英日等国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西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扫除障碍。这些方案先后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载体进行试验,并在几十年间走马灯似地轮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这些方案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对中国民族复兴的深层次问题缺乏科学认知,脱离了民族复兴的正确轨道。
1917年,这种沉闷的状况终于发生转机。这一年,北方的俄国用来自德国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与中国国内相似的问题,这给迷茫中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极大的震撼和鼓舞,马克思主义这一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开来,中国的先进分子由此找到了解决自身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产生了运用这一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承担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立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指导,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他们对中国国情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一个国度解决民族复兴问题必须分两步走。一是铲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民族复兴开辟道路;二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这种设计,20世纪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古老的中国领导了两次伟大革命,在领导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其实质是通过扫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统治,为中国现代化搬掉拦路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夺取政权斗争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它科学分析了中国国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党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其实质是通过建设和改革,在中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完整地概括了我们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方略。沿着这一思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正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伟大复兴问题的系统思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中心课题,在现代化目标和路径方面做出的系统思考。它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航程有了指路灯塔。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足点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认知问题的根本方法,科学分析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条件,对中国国情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路能够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具有了坚实的立论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所面临国情如何描述和判断,对这个问题认知,直接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对此进行了艰苦探索,虽然取得了不少认识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总起来看还是有一些严重教训的。对这个问题的错误描述和判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重大失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国情做出了科学判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出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这一课题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鲜明的理论主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也必然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根本性课题。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对这一中心课题的回答。他们分别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所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实现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等问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断拓展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开创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系统完整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理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完整概括,科学地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践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无可争议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进程表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各方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人民币提高到2011年的2181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人民币提高到6977元人民币。2011年外汇储备已达3.1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已增长到2011年的47.2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近1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才成功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源之一。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在前进征程上,我们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就业问题、劳资关系等问题突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国际社会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对我国发展不利的声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更高需求;伴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因此,我们只有一如既往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破解上述难题、跨越各种障碍,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顺利推向前进。这是历史证明的真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