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以下简称“泰勒”)1980年随英国出版商协会访问团第一次来到中国,该集团的期刊出版部门为吸引中国等亚太地区优秀论文开展了大量创新项目,其中包括用英语出版中国学者的论著和科研成果,帮助中国学者扩大国际影响。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出版社之一,泰勒在期刊出版领域有何优势及特点?又有哪些值得国内期刊出版人借鉴的经验?本报记者采访了该集团期刊出版部门亚太区出版人林赛·狄克森(Lyndsey Dixon,以下简称“林赛”)女士,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出版商,您在论文撰写方面对作者有何建议?
林赛:在论文撰写方面,作者对他们的研究领域比我们要内行。但作为出版人,我们在如何准备一篇稿件使其获得更多刊登机会方面有一些建议。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要学会选择期刊。因为我们发现作者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文章投给一个不相关的期刊。作者在完成写作后应登录准备投稿的期刊网页,认真阅读其办刊宗旨和领域范围,确保将文章投给最相关的期刊。甚至,作者在开始写文章之前,就应该考虑今后要投稿的期刊范围,并对该期刊做足够的了解。
其次,文章内容或观点要有所创新。期刊编辑在筛选文章的时候都希望文章对其所属研究领域能有新的贡献,因此要尽可能清楚地阐明你的创新之处。
再次,多参加学科会议和年会。学科会议为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也提供了多种观点碰撞、发展、完善的可能。并且期刊编辑往往也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作者可以借此机会多向编辑提问。多数期刊编辑很乐意接受其潜在作者的咨询,并对其文章提供修改建议。
最后,请同事读你的文章,虚心接受同行评审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修改。这样有助于提高论文被期刊接受的概率。
《中国社会科学报》:泰勒在吸引优质稿件方面有什么优势和特点?
林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出版社之一,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拥有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声誉。集团所属创刊于1798年的《哲学杂志》(Philosophical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本商业出版的科学期刊,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曾给该刊供稿。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也都曾在我们的出版物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如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罗素、波普、韦伯等。
我们提供高品质的科技出版服务,增加论文被引用的机会。我们有15种在其学科领域的期刊引文分析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排名第一的期刊,有83种位列JCR分类排名前10位的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作者服务方面,泰勒有何特色?
林赛: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给予作者的服务是一流的,我们尽最大努力来帮助集团的作者群体。例如,我们努力在新老作者之间牵线搭桥,使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我们有作者服务网页,指导作者如何吸取更多的经验投入到研究和写作上。
文章刊发后,由生产、营销和编辑部专业出版人员组成的专属团队将竭力提高论文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会迅速地将研究成果传播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立联系网络,为作者创造更多机会;还会通过密集的全球营销策略,确保作者的文章在全球研究圈里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研究人员在全球7500家图书馆都能获得我们的期刊内容,发展中国家的3000个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多种平台看到我们的内容。
我们通过提供尽可能多且前沿的服务,提升作者的出版体验。例如,我们的很多期刊已经向作者提供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商业出版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不懈地改进服务品质。自2008年10月以来,我们向每位作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泰勒出版服务的感受和意见,进行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报》:调查问卷中,作者的反馈意见主要有哪些?
林赛:反馈意见多集中在出版流程方面。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改进我们的出版流程。我们使用先进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工具,确保作者能随时追踪其稿件的审阅进度,包括在投稿过程中使用的汤森路透的在线投稿系统ScholarOne Manuscripts和在编审过程中使用的中央文章追踪系统Central Article Tracking System。我们还通过iFirst等在线发表平台,使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快地发表。包括审稿和文章排版在内,许多科学与工程类期刊现在需要6—10周的出版时间,而我们现在正在开发一套为期3周的工作流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就如何开发更加快捷的出版流程具体谈一谈吗?
林赛: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已接受的稿件中43%的错误与参考文献有关。因此,集团推出了Informaworld在线发行模式,凭借各种文献管理工具将这些错误降至最低,从而加快出版过程。这些工具包括Reference Manager、EndNote、Procite及其他行业标准软件,目的都是提升稿件初审质量。
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我们虽然无法要求评审专家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审稿(因为有些专家给的评审意见非常好,但需要较长时间),但我们一方面逐渐积累起了巨大的评审专家库(每一位向我们投稿的作者都是该领域潜在的评审专家),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在网上追踪稿件评审进度,了解其评审的具体内容。所以,通过我们掌握的各种工具,可以较好地控制评审环节的时间。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