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国际交流>>交流信息

第八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行

  2012年06月08日09:00  

  5月26日至27日,第八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俄两国30多家新闻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80余位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国际关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中研究中心主任扎伊采夫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会上,郑保卫主任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公共传播”的主题演讲。他强调,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研究关系到民族发展、国家发展和人类发展。中国气候传播不但要走向世界,也要落到民间,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靠社会和公众的投入与关注。郑保卫教授表示,为了更好地将气候传播落到民间,他领导的气候传播项目团队今年采取两个举措:第一,开展“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第二,举行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仪式。目前,认知状况调查工作已经启动,将于今年十月份公布调查结果。

  圣彼得堡大学新闻系教授米哈依洛夫回顾了中俄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双边交流与合作。他表示,公共外交对中俄关系进一步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使两国学者能够更好地交流,圣彼得堡大学新闻系网站将推出中文版。同时,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两国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但保护国家及个人的信息安全也成为了中俄两国间新的课题。

  新华社原副社长、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媒体传媒学院院长马胜荣从业界角度,对新传播环境下,包括电视媒体、纸质媒体、通讯社、媒体集团在内的传统媒体和媒体机构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度分析。他认为,新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要跟上传播技术发展的步伐,要有超前性,重视研究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并注意新闻媒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扎伊采夫教授以2011至2012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为例,分析了俄罗斯政治传播的特点。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利特维诺夫以2010年莫斯科地铁爆炸案为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社交媒体群内传播的表现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工具的误用与观念的误导:广告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状态观察”中指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走出去”战略工程的开展要借鉴和了解别国“走进来”的途径和方式。丁俊杰教授比较了地震后中国和日本两国新闻报道的区别。他表示,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广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应该善于利用媒体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回顾了中俄学术论坛八年来的发展历史,对前七次会议的主题以及主题与新闻实践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5月26日下午和5月27日上午的三个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信息化、全球化与国家形象,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信息化社会与健康传播,新媒体与危机管理,社交媒体与政府公关,政治传播与社会参与,人际传播与社会共识,生态危机与环境传播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分别交换了合作协议文本。

  “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是中俄学者在大众传媒研究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2005年开始,研讨会由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每年轮流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对推动中俄两国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按惯例,明年的第九届研讨会将在俄罗斯举行。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责编:秦华、陈叶军)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