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大学 3月26日至4月26日在北京东皇城根北街老中法大学旧址上举办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展览“1912-2012中国·法国 百年对话”。展览以高度简炼概括的版面陈展了百年中法文化交流、特别是中法教育合作的历史脉络。不同的板块铭刻一个世纪以来在中法两国有识之士的脑海中的始终鲜活的记忆。
实际上,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一批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如蔡元培、李石曾等就致力于在中国推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改造中国封建社会造成的落后状况以振兴中华。他们最早发起、倡导、推动留法勤工俭学发动组织全国各地数千中国青年赴法国学习,日后这些青年中既有革命家,也有各学科专家、艺术家,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
但是,真正把法国先进教育制度引进中国、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当时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梦想,他们早年留学欧洲,对于法兰西文化有深刻理解领悟,推崇法兰西的教育体制、学术成就,中法大学的创办就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一步。1920年春,在中法两国知识界努力下,象征教育合作的中法大学由当时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以及法国里昂大学代表负责筹备。
北京中法大学于1920年成立,首任校长为蔡元培。当时先在西山碧云寺法文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扩办文理两科,大学部逐步发展为服尔德(伏尔泰)学院(文学)、孔德学院(哲学)、居礼学院(数理化)和陆谟克学院(生物学)。各学院位置分散。直到1925年秋,学校从最早成立时所在的西山碧云寺迁至北京城内东皇城根,称服尔德学院。大学校长室、事务处均定址于此。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迁往昆明,1950年停办,原有各系分别合并至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现北京理工大学。
从创办起30年间,北京中法大学共有569名学生毕业,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例如从服尔德学院毕业的陈毅、著名医学家范秉哲、杜棻、生物学家郭文明、法国语言文学专家郭麟阁、罗大刚、齐香、著名文学翻译家沈宝基和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而蜚声世界的李治华等。他们中大多数毕业后被送到在海外的里昂中法大学深造,成为传播法国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代表人物。
今天,这个中法两国知识界共同的记忆之地、北京独有的场所由艺术8创始人、法国哲学、艺术评论家佳玥女士及艺术8创始人之一薛运达先生共同打造。正如佳玥女士指出:“艺术8在皇城根脚下的中法大学旧址重生”,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赞扬:“艺术8,这个神奇的地方,已经成为一座和谐家园,文化在此忠实地书写着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