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项目进展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研究动态(二)

“中国海外传播圆桌论坛”圆桌研讨会在人民大学召开

  2011年11月14日10:09  

  7月3日下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成功举办了“中国海外传播圆桌论坛”在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来自国际知名媒体、国际学术研究机构、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中国传播研究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海外传播中国”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嘉宾各抒己见,观点精彩纷呈,会场掌声不断。

  “中国海外传播圆桌论坛”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推进和落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的重要步骤。会议期间,课题组成员同与会中外嘉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摘录部分嘉宾言论,供参考。

  国际知名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柯林·斯帕克斯说,中国的海外传播很多时候目标受众不清晰,传播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同谁讲、在讲给谁听,定位上的这种模糊性让海外传播实效大打折扣。中国可以借鉴半岛电视台的经验,更多地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国际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规则,培育独立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之外的、具有国际公信力的传播媒体。

  柯林说,政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常是紧随经济影响力而来的。现代足球运动兴起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全球影响最大、最富有的国家,这项运动所有重要的规则都是英国制定的。好莱坞电影对全球的影响,也是在美国崛起成为在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之后实现的。不过,软实力的影响通常要滞后一段时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显现出来。新闻媒体在国际上要获得影响力,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赢得观众。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系教授潘忠党认为,增强海外传播能力,中国需要走出一些观念误区。首先是单向思维的误区,“向世界传播中国”“帮助世界理解中国”都是典型的单向传播思维。不走出这种思维定势,我们花钱再多可能也难以见效。其次,中国时常把自己假想为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竞争者”,是国际影响力的争夺者,这种对抗思维不利于中国开展海外传播。此外,关于什么是“真实的”中国的问题,我们习惯于把我们认知的中国假想为“真实”的中国,进而认为“真实的中国不被世界所认知”“中国文化正被外部世界所曲解-有时是故意曲解”。“误解说”其实是阴谋论的变调,不利于中国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美国宝林格林大学教授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认为,过去150年,全球的传播体系是被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的。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一度被边缘化的市场开始崛起,这对传统的传播秩序形成了冲击,一种新的传播体系正在蕴育与形成之中。半岛电视台是个突破就传播体制的好例证,但是其语言表述、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是帝国主义媒体的沿袭和“盗版”。一个公平的世界,需要的是来自不同宗教、不同政治、不同文化社区的声音,需要的是用自己的语言传播的多样化的声音。在国际传播领域,世界对来自中国的信息有强烈的饥渴感,中国应该有国际性的传媒机构,来满足世界的这种需求。就中国媒体而言,在国际传播中不应该一味模仿别人,而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拉丁美洲最大的媒体公司Televisa亚洲区顾问艾博文介绍了当前中国和拉美市场影视作品交流现状,分析了影响交流的各种因素。他认为,好莱坞的商业模式是影视作品这种软实力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无论是中国还是墨西哥,都应该好好借鉴。他说,好莱坞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国际化的生产流程,故事、编剧、演员、导演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国际元素经过有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功夫熊猫2》的商业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BBC广播部高级编辑德博拉·沃格尔说,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颇多,“文化偏见”的力量依然强大。事实上,国际传播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随处可见,对中国如此,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样如此。减少或消除这种跨文化的误解、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非一日之功,需要各国媒体长期努力。可喜的是,互联网加速了全球化,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伴随紧密的经贸合作,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正在改变。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彼得·古德温说,作为一个英国人,如果要回答“如何在国际社会传播英国”的问题,他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原因有二:其一,他会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其二,他会被认为站在政府,或者说统治集团的立场行事。(而事实上,他对政府的许多做法持保留意见)。当中国媒体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时候,同样会遭遇类似的质疑:一些国际受众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站在政府、统治集团或者是社会精英的角度介绍中国。媒体的编辑独立性一旦受到质疑,传播效果就要受影响。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印度籍学者达雅·萨苏认为,媒体的影响力不仅要从政治,也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考量。上个世纪60-70年代伊朗的经验表明,中国要同更好地同世界开展交流,就应该超越西方,因为西方毕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世界传播秩序的老话题,在当代也应该重新引起重视。如今,全球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传播秩序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构建新的平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难以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原因之一,我想,大概是因为政府主导的传播,在国际社会很少有受众。无论是BBC的全球服务,还是美国之音,都因为被认为是在传播政府的立场而缺乏可信度。事实上,无论是在英国本土、在印度、还是在拉丁美洲,BBC的受众都很少。与之对应的是,市场化的《纽约时报》可信度更高。

  中国特稿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黄燕认为,中国和是西方主导的世界在交流上不畅,部分原因在于思维定势。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些中国人习惯称为水果的食品,西方人则习惯称为蔬菜。这种思维定势在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产生喜剧效果,但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悲剧的源头。中西方流畅交流的基础,应该是双方达成一定共识,把分歧放到一边,心平气和地对话。

  当天,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多位传媒界精英人士以及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十名师生参加会议并参与讨论。

  (来自: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