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魏耕原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陶渊明论》,项目批准号(09FZW006),其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中古文学研究,陶渊明的讨论,属于热点,已有专著甚多,此稿从义理、辞章、考据切入,再加上训诂、诗学、陶诗书画的传播,合构成多维度、全方位的理路与格局。该成果分6编20章,观察的视角、提出的问题、研究的思路都具有开拓性。
一、研究的基点
陶渊明的思想与政治态度,是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关系到陶诗的题材诗选择、主题、风格等各方面的把握。在“思想编”两章,首先从“并耕而食”的角度,提出陶的思想源于先秦农家思想。对于陶的思想,向有儒、道、释,各种说法。陶在长期劳作中,取法先秦农家思想,又和早年的儒家、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早年的五官三休后决然归隐,而在归隐中又对世事不能忘怀,特别是长期贫困所引起的仕隐矛盾,都是在先秦农家思想与儒家君子固穷思想结合下,坚持下来,同时显示出儒道思想所不能范围的融汇性。特别是田园诗的开创,尤与农家思想分不开。次章讨论陶处在东晋矛盾最为激化时期,他的多次出仕,说明对东晋抱有期望与依恋,就是后来的坚隐,仍然关注晋祚之命运,这关系到他的《杂诗》、《拟古》、《述酒》以及后期的咏史诗的定位。总之,陶诗外在平淡、语言省净、议论质实深刻,都和他把先秦农家思想与儒道融合息息相关。另外,陶诗人格化的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境界,以及无论是仕还是隐,都显示出“农家”与士人结合的高尚人格,成为中国士人的向往的典范,散发着美学思想的双重价值。
二、艺术与审美趋向的重点剖析
其次为“诗歌编”,凡分九章,将近其稿一半。首先对“平淡说”提出反思,认为陶诗不能说不平淡,但属于外在的,实质是奇拔的。这不仅体现在《杂诗》、《拟古》、咏史等诗中,而且还显示在田园诗中。对田园诗的界域,指出除了农村风光的描写,还应该包含隐居农村的贫穷、饥寒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思考。如此看来,陶诗自然就不会平淡了。就是被认为纯粹的田园诗《饮酒》其九,其中的“而无车马喧”,这是归隐的宣言,也是与官场的决裂,此正是他的“真意”。陶处于东晋后期矛盾剧烈时期,对刘裕集团由失望而至于反感,而且魏晋名士又少有全者,加上当时东晋盛行老庄思想,必然崇尚“平淡”的审美趋向,玄言诗就是当时显著的标本。然陶的“平淡”是基于防卫,包括他的好酒,以及出仕是“似乎饥所驱”的话头,未尝不都是这样。但他的“平淡”不是贴上去的,而是和内在奇拔融合得浑然无迹。他用平和、静穆,甚至微笑,来表达他的“金刚怒目”的愤慨,只是让人不觉罢了。此章是论陶诗理路的焦点。其次讨论了陶诗审美趋向是外淡内奇,结合田园诗的政治意义,即以田园诗抒怀,甚至以田园诗象征暗示东晋政局的变迁,以及与玄言诗本质的差异都可看出来。还从陶作中发现16次用“奇”,可谓陶的关键词,这与陶诗风格甚有关系,比起“化”、“大化”的用率还高。第三章,以阐释萧统的“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缜密解析文本,阐释陶诗内涵的真意与美学趋向,以及独立于时代风格之上的内在原因。第五章,则对钟嵘的“省净说”,从诗学分析语言的言简意远的表达功能,从微观上深入肌理。第七章则提出陶诗的组诗凡八组72首,超过了其诗总数的一半,而且作于一生最关键的几个时期,也是名诗集中之所在。从组诗的结构、艺术经营、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第八章讨论了陶诗的矛盾,这与他的思想与所处时局相关,特别是外在与内在的差异尤显得更为特出。涉及到人们对它的不同时期的迥然有别的理解。
陶诗还有幽默与浪漫的一面,前者胡适已提出,后者言之甚少。陶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他的幽默是滋生在贫困的隐居中,以之对抗与协调生活的不幸;他的浪漫,是理想与憧憬的表达,有时他的浪漫也披上“平淡”的外衣。第十章开辟了书法与文学的比较与研究。魏晋风度的最高峰应是东晋的陶诗与王羲之的书法,从审美特征的几个规律,提出二者共同的几个方面,这正是东晋时代审美思潮的极致。此章采用“短兵相接”的方法,具体分析二者的一招一式,在至细至微的对比中,打开了二者之间的隔膜。第十一章,解析陶诗的散文化,从句式、虚词与议论之关系,一方面作了细致的调查,理出散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指出与陶诗好议论具有密切关系,对后之杜甫、韩愈以及宋诗有深刻影响。
三、别有理路的考论
复次为“文赋编”,凡五章。第十二章讨论陶文与诗序的诗化。陶文的抒情与诗序的诗化形式,由于被诗名所掩,故论者甚少,讨论亦有可观之处。其余四章均为考据性。第十三章,以《归去来兮辞》为中心,指出陶的归隐是出于政治上的失望;而晚年的《感士不遇赋》,则属于绝望。从归隐的始与终,深入到陶的思想变化的深处。第十五章则认为《五柳先生传》非为早年所作,而应是晚年的自作“墓志铭”。因为他作了《挽歌诗》,还有《自祭文》,只少一篇墓志文。他的一怀政治情愫,怕被别人误解,故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了一位高士,及对自我人格的盖棺定论。《闲情赋》向来一般认为是情爱之作,然陶作除此以外,没有一句爱情之语。作者从陶之仕隐及思想倾向与创作思想、浪漫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归纳出其中的十怨十悲,实是对早年五官三休的不堪回首,亦是陶对过去奔波于仕途的“忏悔录”。
四、开拓研究的新领域
主要体现四、五、六三编的承传与影响、陶作语词训诂与书画传播三方面。第十七章把屈原辞与陶诗合论,二者风格迥异,人生取向亦有不同,但在人格的高洁与创作手法却有种种渊源联系。诸如用对话组织结构,车子先导、飞鸟、美人香草等比兴手法的运用,无不息息相通,拓宽了研究的视野,此为第七章。陶之批评史亦有专著问世,然由此出发,从宏观与微观结合,发现了在升平时代陶被认为是“平淡”的诗人,易代之际则是“政治”诗人;还有读陶诗的二次不同接受,初读与熟读,早年与阅历世事后,身处太平与鼎革两个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会出现决然不同的结论。提出批评史与接受史的两种规律与三个矛盾,此为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则对陶作的语词训诂,其一是《汉语大词典》未收词,其二是疑难词。如“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实”,向无人言及,此释义为“明”,可以豁然贯通。既为读陶诗之一助,亦可开拓研究领域,有助于深切把握陶诗。最后的第二章,为历代书画对陶诗的阐释与传播。袁行霈先生《陶渊明影响》发轫于先,插图51幅。袁著主要集中在古代绘画方面。而此书则从古至今,除了绘画,还采用大量的真草篆隶法书名帖,以及雕塑、木刻与雕刻陶诗名句的篆刻,凡插图162幅,每图并有艺术解剖的文字,与讨论结合,视野更为广阔,而且理出历代对陶之名作的选择,以及不同时代接受的不同特点,与文学传承一章,互为声气,气候呼应。
该成果立足文本,对陶诗特别有兴会,言人之所未言,拓深前人之所言,视野开阔,理路严密,互为一体,而且拓宽深入到学界所未涉及的言之甚少的多种领域,使人耳目一新。学术性、可读性、文艺性熔为一炉,具有厚重的学术价值。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