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文学院刘尊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词的定量分析》(项目批准号为08FZW00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王兆鹏、陈鑫。
该成果旨在运用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宋词坛的基本风貌、词史演进、创作特征、传播接受乃至二十世纪唐宋词研究学术史等内容,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考察与分析,以具体精确的数据统计和切实明晰的定量分析,来检验或印证历代以来唐宋词研究定性分析所取得的一些“公论”或“定论”,也力图展现传统的定性分析所难以趋及或忽略的唐宋词坛与词史的新风貌与新视野。
该成果最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即在于,用数据来展现唐宋词坛的历史风貌,描述唐宋词史的演进轨迹,挖掘数据背后所潜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数据信息所透露的价值与规律,把握唐宋词数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为唐宋词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必要的、可信的数据资料以及新颖的、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以推动新世纪的词学研究走上更科学更系统的学术境界。
一、唐宋词坛词史层面的定量分析
该成果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致力于从词坛风貌和词史发展的宏观层面来做定量分析。“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章主要对宋代词人的存词数量、词集版本数量、古代品评次数、古代词选入选篇次、当代研究成果数量、当代词选入选篇次共六种数据进行了分类检索统计和定量分析,不仅为宋代词人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更明确的定位和排名,列出了“宋代著名词人”(前30位)、“十大词人”等排行榜,而且还发现了许多过去我们的定性分析所难以发现的问题,诸如“词人地位与词作数量的关系”、“词评家与词选家的异同”等,为词学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新的视点和启示。“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章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数据统计的层面和范围,而且在统计方法上也有所改进,计算了各单项数据在总数据中所占比例(概率),设置了各项指标数据所占权重,对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位与排名,也就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性和说服力。对“唐五代十大词人”的排行,对“唐五代名家词人”(20人)的定位,不仅与传统的定性分析下的唐五代词史研究成果形成了对应与互补,而且也与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列与系统。
除了对唐宋词人的历史地位进行定量分析之外,该成果还将定量分析的范围扩展到唐宋词坛与词史的基本风貌以及气象格局等重要层面。第一章,对有关唐五代词坛与词史的基本数据进行了分类统计,包括词人的籍贯、科第、生卒年、词集版本、词集序跋、创作本事、词调数量等各个方面,并着重从唐五代词的创作队伍、创作数量、词集、词调这几个重要层面进行定量分析,实际上是尝试着从多个层面和维度对唐五代词史进行数字化的分析与描述。同样的尝试,也表现在对宋代词人队伍及创作成果的定量分析上(第五章)。另外,对“宋词繁荣昌盛气象”也运用了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宋词的繁荣昌盛气象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过去的定性分析往往多流于现象或事例的描述,缺乏具体的精确的数据支撑。该成果通过对宋代词人创作数量、词人队伍、词调词体三个重要方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也就更有力更科学地论证和显示了宋词的繁荣昌盛气象。
二、唐宋词创作层面的定量分析
该成果第七章至第十三章主要选取了唐宋词创作中一些具体而切实的层面来做定量分析。
首先,是对唐宋词中“金曲”词调的定量分析(第七至第九章)。
这部分主要选取了唐宋词坛上最为流行的几支“金曲”,也就是创作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调,如《菩萨蛮》、《浣溪沙》、《念奴娇》、《水调歌头》等,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对《菩萨蛮》,主要从字声平仄和用韵规则这两个属于格律范围的层面做定量分析,藉此对敦煌民间词与文人词的不同艺术风貌获得了一种更明晰的观照(第七章)。对《浣溪沙》、《念奴娇》等调,既有数据统计、定量分析,也有审美观照和词史考察;不仅统计了《浣溪沙》、《念奴娇》、《水调歌头》三调在唐宋词坛上的创作数量、作者分布以及排行名次,而且考察了这些词调的创调音乐来源、声情格律特征以及歌词创作的发展演变。这实际上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唐宋词调中最流行的一些“金曲”为线索,来透视和折射唐宋词史的面貌。这种研究视角则是我们过去单从作家作品出发所缺失的。此外,该成果还以苏轼这个词坛大家为个案,选取唐宋词坛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金曲”——《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入手,来考察苏轼在词调运用方面所呈现的特色和贡献,来论证和进一步印证苏轼在词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对唐宋词调词史研究的进一步尝试与突破(第八、九章)。
其次,是对历代次韵唐宋词的定量分析(第十至第十三章)。
这部分主要选取了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这四位宋词大家来做个案分析。
统计表明,在被历代词人追和次韵的243位宋代词人中,次韵作品数量排名前4位的词人依次是:苏轼、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通过对历代次韵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创作数量的考察与分析、历代次韵宋词“四大家”原作篇目的定量分析及其意义探寻,不仅获得了宋词“四大家”词传播接受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内涵,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四大家”在中国词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与论定。在对历代词人追和次韵李清照词的考察中,本成果不仅运用了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而且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了审美鉴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的创作和文本进行审美解读和意义探寻,这样我们对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这一创作现象和接受现象,也就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过去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谈到一个作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时,不仅大多采用描述、概括与归纳等方式,而且还因为文学影响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因素而常常语焉不详。本成果通过对次韵词创作的定量分析与文本对读,也就找到了考察文学影响的一个新颖的视角和切实的途径。
三、唐宋词传播接受层面的定量分析
该成果不仅加强了对唐宋词传播的考察,而且也引入了定量分析的方法。第十四至十六章即是对唐宋词传播层面所做的定量分析。主要选取了唐宋词坛上三个有代表性的词人——温庭筠、周邦彦、李清照——来做个案考察。温庭筠名列唐五代“四大词人”之列,周邦彦、李清照也是宋代“十大词人”中的两大家,通过对三家词传播史的考察,也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在以上三章的行文中采用的是历时态的、分类考察与描述的方式,主要分为唐宋歌妓的歌唱传播、词人别集的编刻传播、历代词集选本的编选传播三大层面,但在研究方法上,却运用了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手段。如对词人别集版本的编刻、历代词选的编选这两种纸质传播方式,即采用了数据统计的方法,列出了“《花间集》选录18家词人词作一览表”、“历代主要词选词谱入选传播温庭筠词一览表”等多种统计表格,既清晰地显示了温庭筠、周邦彦、李清照三家词传播的情形,也有力地印证了三人在词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在接受层面,也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宋词经典名篇进行了追寻与定位的工作(第六章)。历代以来,我们对宋词经典的认识多是以品评的方式或选本的方式来达成的,具有较明显的主观性,往往见仁见智,不尽相同。该成果则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与宋词传播有关的各类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列出了“宋词百首名篇”、“宋词三百经典名篇”的排行榜。
四、唐宋词研究学术史层面的定量分析
唐宋词的研究是二十世纪词学研究的“热点”,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为了推动新世纪的词学研究走上更系统、更繁荣的学术之路和科学之境,该成果也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二十世纪的唐宋词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从宏观的视野对二十世纪的唐宋词研究进行了“成果总览与历程扫描”、“热点透视与格局分析”、“历史反思与前景展望”(第十七章),而且也选取了苏轼、秦观这两位宋词大家进行个案研究(第十八章),因为二人都是二十世纪宋词研究中的“热点人物”,在二十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对他们的研究也足以作为二十世纪宋代词人研究的两个缩影或样板。该成果对二十世纪唐宋词研究、东坡词研究、少游词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了分类检索和统计,列出了大量详细的表格和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呈现了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和宋代词人研究方面的辉煌成果,而且也给词学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新世纪的唐宋词研究如何进一步去开拓和深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