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考古学

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

——《井沟子类型的综合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5:04  

  吉林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井沟子类型的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BKG001),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课题组成员有:王立新、塔拉、朱泓、周慧、朱永刚、陈全家、李延祥、汤卓炜。

  井沟子类型是基于2002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的发掘而命名的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经过2002、2003年两个年度的发掘,已将井沟子西区墓地基本上完整揭露,共发掘墓葬58座和同一文化性质的灰坑2座,出土人工遗物2000余件。发掘中还收集了上百具人骨和大量殉葬的动物骨骼,并采集了孢粉土样和测年碳样。发掘简报的报道以及对这类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经济形态、居民族属的初步分析,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中国北方考古的学者们的关注。

  井沟子西区墓地的发掘,为认识长城地带东部游牧文化的面貌特征并解决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一批非常关键的材料。若想深化对井沟子类型的认识,对这批弥足珍贵的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和系统报道,是最为基础、最为紧要的研究环节。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学科分析手段,最大限度地从各类遗存中萃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这类遗存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当务之急。

  这项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井沟子遗址发掘报告,既按单位客观、翔实地报道所有的发掘材料,又对有助于发掘材料的理解和利用的考古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研究表明,井沟子西区墓葬的相对年代晚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其绝对年代可推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从文化特征的比较来看,以井沟子西区墓葬为代表的遗存应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可称为井沟子类型。该类型的确认,填补了西拉木伦河流域青铜文化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缺环。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的该类遗存大体可分为早晚相继、顺序相承的三个阶段,体现了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文化结构上的稳定性。从族属上看,井沟子类型不仅在年代、地域上与文献所记东胡族的活动时间和地域相吻合,其经济形态也与文献所记胡人的生活习俗十分契合,应当就是学术界追寻已久的古族东胡的遗存。

  成果的下编为井沟子类型遗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从体质人类学、分子考古学、骨化学、冶金学、动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角度,对出土遗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体质人类学的分析显示,井沟子类型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已知的鲜卑、契丹的人种性状颇为一致,同属于以低颅为突出特征的北亚蒙古人种范畴,而不同于辽西地区此前存在的古东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古代居民。这一认识为将井沟子类型的族属推定为东胡族,提供了人种学方面的支持。

  对井沟子西区墓地人骨的线粒体DNA分析发现,该组古代居民在遗传距离上与作为东胡后裔的汉代鲜卑居民最为接近,并且与现代鄂伦春、鄂温克人的遗传距离也非常接近,说明井沟子古代人群对这两个民族的形成可能有重要的基因贡献。这项研究首次从分子考古学角度揭示了东胡族系人群在两千余年间的流变。

  通过对井沟子西区墓地殉牲习俗、畜群构成以及随葬工具的分析可知,井沟子类型是以畜牧业为主并兼营渔猎业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畜牧业很可能是采用一种季节性游牧的生产方式。鉴于井沟子类型居民在人种特征上不同于当地此前的居民,文化面貌上也与当地此前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有本质区别,可推测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是由来自更北地区的人群携带而来的。

  对井沟子西区墓地古代居民骨骼中δ13C和δ15N的比值测定也可以发现,该组居民骨骼中的δ15N值偏高,表明他们在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同样暗示了饲养业和狩猎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δ13C的分析显示,该组居民植物性食物中以C4类植物(主要包括灌木、牧草、小米等)的摄入为主,说明井沟子古代居民除保持日常较高比例的肉食摄入外,也充分利用了周围环境中的C4类植物,使其成为食物结构中植物性蛋白的主要补充,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从骨化学角度对井沟子古代居民食谱构成的分析,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考古中具有开创性。

  对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金属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和机械性能的要求来配置合金成分,已经能够初步控制铅和锡的含量,并根据器物的需要冶炼出机械性能较好的铅锡青铜合金。金相检测结果显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的青铜耳环、兵器与工具中经过热锻和冷处理的样品比例较高,应当是为了获得有理想强度和硬度的刃部或尖部而特意加工的。从合金成分和夹杂物情况看来,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主要是铜、锡、铅合金,夹杂物主要是硫化物。与已知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矿冶遗址中含显量银的铜、锡、砷三元合金的成分结构明显不同。井沟子西区墓地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之所以有别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成分,不仅意味着两种文化青铜器在矿料来源上的区别,也透露出两种文化在冶铜工艺方面的差异,甚至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井沟子类型在文化面貌、人群构成、经济形态等方面与夏家店上层文化所具有的本质不同。

  取自井沟子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灰坑和井沟子类型墓葬的8份孢粉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堆积的形成时间虽不相同,而各个样品所显示的孢粉特征却是非常相似,显示的是疏林杂类草草原植被景观和温凉偏干的气候类型,暗示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井沟子一带的环境状况并无大的改变。这样的植被与气候类型,既能支持旱作农业,又能满足从事畜牧业和渔猎活动的需要。所以,以欠发达的农业经济为主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和以畜牧业为主业的井沟子类型均能适应这里的环境。

  家马的起源、传播与遗传性状研究,是目前世界考古学的前沿性课题。分别取自井沟子西区墓地4座墓葬中的4例马骨的线粒体DNA分析表明,4例样品在系统发育网络上分别归属于3个不同谱系。这不仅反映出井沟子类型家马母系来源的多样性,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家马的起源要比以前想象的更为复杂。或许既有本土起源的因素,也有外来的因素。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井沟子类型中已检测的家马,与中国境内曾经广泛存在过的普氏野马并无直接的母系遗传关系。

  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东胡遗存的探索,历来是东北考古中的一个重点。以往提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东胡说,由于在年代、人种成分、文化内涵方面的抵牾,已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乃至否定。井沟子类型的发现,为探索东胡遗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为破解东北考古与东北史研究中有关东胡的谜团,提供了重要契机。

  2.近年,对于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问题渐成中国北方考古中的一个热点。这一地带发达的畜牧业以及游牧的生产方式究竟是外来的,还是滋生于本地区此前的农业经济?井沟子西区墓地的发掘与研究,无疑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一批非常关键的材料,对于探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牧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3.井沟子西区墓葬的人种学研究表明,这批居民具有典型的北亚蒙古人种即胡人的体质性状,而非辽西地区春秋中期以前的原住居民(属于戎狄系统),明显属于外来的人群。这一认识对于破除自《史记》以来形成的戎狄即胡的传统史学观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4.井沟子类型的确认,不仅填补了西拉木伦河流域晚期青铜时代文化的一个缺环,对于今后在赤峰等地的考古工作中继续辨识和判定同类性质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