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与报道之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BZS040),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该成果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最终成果是一部学术专著,共分三编,29章,约105万字,围绕1937年8月日军战机开始轰炸中国首都南京、11月开始包抄、进攻南京并在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实施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时日本、中国与西方美、英、德、意等所谓“中立国家”的新闻政策,对各国驻华记者在这期间的活动、思想与报道、评论及其影响,对各国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暴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日军对南京凶猛的军事进攻与骇人听闻的战争暴行震惊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南京。各国新闻传媒更都千方百计地将采访的重点放到南京,并以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进行报道与评论,影响了世界的舆论与各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本专著的内容主要分三个大部分:
1、日本的新闻传媒,在日本军政当局的严密控制与蛊惑人心的法西斯思想灌输下,沦落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吹鼓手与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辩护士。日本军政当局在侵略中国与南京大屠杀期间,制订与实施了一整套法西斯新闻政策,全面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与利用。日本随军采访的新闻记者、摄影师与作家中的大多数人,因长期受到日本当局的思想灌输,丧失了人类起码的良知,具备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一切思想特征与行为特征,忠实而积极地为日本当局的侵华国策服务:在日军进攻南京期间,他们吹嘘报道甚至捏造日军的“武功”与胜利,将进行“百人斩”杀人比赛的恶魔吹捧为“英雄”,既以此来鼓舞日军的士气,更对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进行战争恫吓与恐怖威慑;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时,他们则充当了恶魔的辩护士与粉饰工,以种种手法,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捏造南京“祥和”景象的假新闻,大力报道日军“对中国民众友好、恩德”、“保护外国权益”的假消息。战时日本新闻传媒的真实性等于零。日本当局的新闻政策,日本新闻传媒进行的欺骗报道与舆论导向,一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使得日本广大民众长期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惊天血案一无所知。但墨写的谎言终究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由于西方、中国记者的报道与中国难民幸存者的控诉,由于部分良心未泯的日本记者与日军官兵的揭露,日本新闻传媒的鬼蜮伎俩最终只能是欲盖弥彰!
2、西方所谓“中立国”的新闻传媒,在英、美等国与德、意新闻传媒之间,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与评论发生了日益明显与日益严重的分化。20世纪30年代,美、英等国家是世界上新闻传媒业最发达的地方,有长期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作指导,有众多的新闻传媒机构、先进的通讯网络与大量高素质的新闻传媒人才,对世界舆论起导向的作用。而当时西方国家设在上海租界等地的新闻传媒,即所谓“洋商报”,更能直接影响中国的舆论。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英记者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的首都南京。他们利用其“中立国”记者的身份,以自己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事实,报道日军战机对南京的轰炸,报道日军从上海向南京的包抄进攻,报道中国广大民众突然蒙受的巨大灾难,报道中国政府的抗战政策、措施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日军凶猛地进攻南京期间,多名美、英记者深入前线,采访报道了南京保卫战的全过程,赞颂了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分析与抨击了中国军事当局在战略上的失误与军事道德的沦落。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实施了严格的新闻封锁。这时,南京城里却有冒着生命危险留下采访的五位美、英记者。他们成为全世界新闻界目睹日军疯狂大屠杀的唯一目击者与见证人。他们千方百计迅速报道了他们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特别具体,特别震撼人心。当这五位记者被迫离开南京后,更多的美、英记者克服困难,继续千方百计地报道南京大屠杀。这些美、英记者虽坚守“中立”的立场,但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却能坚持人类的正义与良心,坚持客观、公正的新闻道德,拒绝日本当局的收买与威逼,真实地报道南京的情况,将日本侵略者的凶暴野蛮与践踏国际公法得行径公之于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越来越多的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声援,对日军暴行的愤怒与谴责。美、英记者率先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震动与强烈谴责,增强了中国人民奋勇杀敌、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美、英新闻界对蒙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有力声援,也是他们对世界新闻史所作的重大贡献。当然,美、英记者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开始基本上多是他们个人的目击报道,十分真实,十分鲜活,但也必然受到个人视野的局限,出现一些差错是难免的。
纳粹德国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政府对日本穷凶极恶的侵华战争与南京大屠杀暴行,不仅没有表示一点谴责,反而从所谓“中立”日益转向明显的偏袒日本;在新闻舆论上,则严厉禁止报道南京大屠杀,并威逼曾经历与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德国侨民与外交官“禁口”。从德、意政府与德、意新闻传媒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态度上,世界人民与各国政府已经感到一个不祥的信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正日益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在国际政治的角逐中互相支持,在舆论上互相配合,将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3、中国新闻传媒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以强劲的势头,后来居上,不仅报道数量日益增多,而且感情强烈,显示出它独有的中国特色。当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后,中国的新闻传媒也像整个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折磨,也显示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与威武不屈的斗志,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在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方面,中国新闻传媒更是这样。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实施严密封锁的同时,对中国新闻传媒进行血腥的摧残,因而使得中国各新闻传媒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直到1937年12月22日,当从南京血域中出走的五位美、英记者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电讯在西方报刊上发表7日后,条件极其艰苦的中国各新闻传媒才辗转从上海租界的“洋商报”中得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比较准确的信息。中国各新闻传媒的从业人员立即被这空前未有的巨大惨案与数十万同胞的悲惨遭遇震惊了。他们以极大的悲愤迅速将这惨案加以报道与揭露、控诉。
中国新闻传媒以强劲的势头后来居上,不仅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数量日益增多,迅速超过了西方新闻传媒,而且感情强烈,显示出它独有的中国特色:一是大量报道与刊登了许多从南京九死一生逃出的中国难民幸存者的亲身经历与血泪控诉。二是发表了多篇义正词严、声震寰宇的社评,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声援苦难的南京难民,呼吁国际援助,号召全国军民抗战到底,为死难同胞复仇。这是中国新闻传媒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不同于或者说优于西方新闻传媒的地方。中国的新闻传媒,包括国民政府的官方新闻传媒、中国民间新闻传媒、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媒,互相配合,同仇敌忾,都对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揭露与批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该成果揭橥的丰富事实告诉我们:新闻传媒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政治性,是一定的社会集团与所谓“国家利益”的集中代表。当它所代表、所服务的社会集团与“国家利益”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代表了人类的正义、文明、良知与“公法”时,它就会发出正义的声音,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赢得世人的尊敬;而当它所代表、所服务的社会集团与“国家利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代表了野蛮、暴虐与丑恶时,它就必然会表现得蛮横、虚伪、无耻,遭到世人的唾弃,最后成为法西斯的殉葬品。
二、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1.选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历史研究意义。该成果是中外学术界长期忽略的重要课题。由于史料及翻译等各种困难,无论是中国大陆的学者,还是中国台湾、香港的学者,以及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学者,都没有对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外新闻传媒的态度与报道、评论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一部这一重要课题的学术专著,有关的学术论文也极少。近年来日本右派正是在这一薄弱环节连续提出了学术挑战。该成果是关于此课题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2.在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成果首先对目前保存在南京各档案馆、图书馆中的比较完整的日伪统治时期的中、日、英文报刊、书籍、档案等,以及当时上海、重庆、武汉、延安、香港的报刊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查阅、翻译、整理与利用;同时,先后到日本、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台北、香港等地区搜集史料;对为数日少、年岁日大的抗战历史的经历者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这其中有老新闻工作者,也有当时的留日、留美学生,还有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获得了为该研究所必需的大量珍贵史料。
3.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成果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既使用传统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综合方法,查阅档案、报刊史料,对南京地区有关人士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吸收与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在写作上,努力注意文字的生动流畅、结构的严密与引人入胜,达到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
4.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成果可以作为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侵华史与南京大屠杀的有力回击,是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一份厚礼。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