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历史

古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 7-19世纪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6:41  

  安徽师范大学庄华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19世纪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项目批准号为04BZS01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赵崔莉、王心源、马陵合。

  该成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将研究时段界定在7-19世纪,空间范围则以自然地理概念上的“长江下游地区”为基本框架。通过研究,将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展现出来。针对不同方面的问题,设置了若干个专题,分别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门讨论。

  第一章通过对唐以前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初步开发、唐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宋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开发热潮等问题的叙述,为全书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的考察提供一个背景分析。

  第二章论述圩田的修筑与开发。在唐宋部分,首先,对长江下游圩田开发的基本特点及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分别对江东沿江地区和太湖流域两个单元圩田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初步梳理。其次,讨论了圩田的修筑情况,内容涉及圩田修筑的方式、征召夫力及经费的筹集等问题。第三,分析了太湖塘浦圩田的衰落及其原因。在明清部分,分别对皖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圩田分布情况进行考察,同时对圩田开发的特点及其修筑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论述。

  第三章论述圩田的管理情况。在唐宋部分,主要从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讨论了圩区的管理情况。其中政府的管理主要从财力物力上对水利事业的支持、建立圩田管理机构、圩田的生产关系诸方面加以论述,并讨论了圩田的管理模式及其成效;对于民间的管理,则主要阐述了设立圩长制、规划圩内农田、重视圩岸护养诸问题。同时对官圩与私圩在管理上的不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在明清部分,主要对圩田的水利组织、防汛技术、行政组织功能、圩田修筑与社会控制及圩区的民间信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考察圩田的经济地位。该章唐宋部分着重从圩田在总耕地中所占比重、在公益事业田产中所占比例、两熟制的推行与圩田的亩产量、圩田对于国家赋税的贡献,以及圩田开发产生的社会效应诸方面展开讨论。明清部分,主要讨论了圩田在农业高产、赋税收入以及桑基渔塘生态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论述表明:圩田是我国先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最佳土地开发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地区间的经济格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第五章论析圩区水事纠纷与政府的对策。该章首先划分了圩区水事纠纷的类型,分析了导致圩区水事纠纷的诸多原因,继而讨论了面对圩区的水事纠纷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对策,最后论述了水事纠纷中圩区的权力运作情况。

  第六章讨论圩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在对圩区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做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国家、地方与乡绅的救灾与防灾举措。同时总结了政府与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教训。

  第七章分析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圩田在其开发过程中, 由于诸多原因,使其成为超负荷的农业生态系统,盲目开发导致圩区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经常性的失衡状态。在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政府与民间防范圩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对策,并论述了圩区禁围与反禁围的冲突与对抗。

  二、成果的主要观点

  该成果的重要观点如下:

  首先,圩田开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圩田的开发十分适合长江下游地区水乡泽国的地理特点,使大量沿江沿湖滩涂变成了良田。这种土地利用形式是江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伟大创举,它在抗御旱涝、夺取稳产高产方面,有着诸多的优越性。诗人杨万里、韩元吉等都曾做诗赞美圩田:“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这些诗句都逼真地描绘了当时江南圩区的丰收景象。元代农学家王祯对于圩田的作用也是赞不绝口,他甚至认为圩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凡一熟之余,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赡及邻郡,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富国富民,无越于此”。这种人工创造的乐土成为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圩田农业产量很高,所以唐宋时期,特别是有宋一代,政府对兴筑、修复圩田总是特别热衷,及至明清,圩田开发日渐深入,圩区经济在封建国家赋税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圩田高产、稳产的事实表明,圩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价值是很高的。此外,圩田开发对于缓和该地区数度出现的人口压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其次,圩田开发与人地矛盾之间凸显出复杂的关系。人地矛盾是人地关系达到一定状态的特殊形式。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给土地造成很大压力后所造成的人口与土地的紧张关系,无论从人口密度上还是从土地的负载能力上都超过了最佳值,对人口发展与土地开发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同时,人地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农业技术、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土地可以比之前承载更多的人口,人地矛盾的程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自然界中的土地(或水土资源)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开发程度总是有限的,可供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当未达到这一界限时,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由度是很大的,而且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也往往体现在对水土资源利用的程度上。唐宋以前,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尚少,环境压力不大,突破水土资源利用界限的情况尚不多见,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但唐宋以降,随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大规模地向河湖滩地进发,开展大规模的垦殖活动,从而破坏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地平衡关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圩区水事纠纷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时人的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却无法扭转圩田过度开发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圩田开发所带来的轰动性效应,导致了人口的大发展,又由于人口的大发展,进一步推动水土资源的大开发,并逐步超过极限,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江下游圩田的大开发正是呈现了这样一种过程。

  第三,要以“了解之同情” 的视角考察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历程。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在史学研究领域也不断兴起研究人地关系史、生态环境变迁的热潮。但这种研究往往缺乏方法论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我们认为,必须以“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9页)的视角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在这一视角之下,我们来审视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不难发现,像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为求生存走过了一条何等曲折、艰难的道路!以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为例,试想在宋代南方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去围湖造田、开发圩田,而是在湖荡发展水产业,恐怕很难维持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如此说来,今天看来非常不合理的圩田开发行为,在当时实属无奈之举。当圩田开发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当时的有识之士曾纷纷陈词,晓以利害;政府也曾多次下诏禁止围垦,以控制圩田开发规模。但总是顾此失彼,无法找到两全之策。发展以后带来的是停滞,繁荣的另一面是环境的退化,循环往复,难以跳出这一怪圈。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现在从人地关系这一层面审视,可以说我国数千年来问题的症结,还是我们今天同样最为关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似乎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课题!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该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进长江下游地区开发史与环境变迁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历史学与其它学科间的交叉和结合,拓展历史学的研究空间。同时,还可为其它相关学科提供可以凭信的历史知识,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长江下游地区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地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在全国领先地位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渐次形成的过程。我们研究当今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时,决不可割断它与历史的关联。因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一个连续不断、一脉相承的整体。因此,从当今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去研究7-19世纪该地区圩田开发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协调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证该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无疑可以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与历史借鉴。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