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中国历史

透过相书看唐五代社会

——《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6:41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王晶波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敦煌写本相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XZS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该成果认为,从敦煌藏经洞的写本相书来考察唐五代社会,无疑是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相是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源于古代先民了解人生奥秘、掌握命运的渴望与实践。相书则是对看相理论与方法经验的具体记述。通过相书,我们可以切实地了解一个民族不为人们所注意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些东西――那些为主流意识与文化所遮蔽,但同时却为普通民众所广泛接受与信奉的东西。中国的相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纳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因果报应等学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和操作规程,对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实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敦煌写本相书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相术文献,均抄写于唐五代时期,对于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及民间的信仰、心理、欲望,有着传世典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该成果共七章,分别从文献、文本、历史文化三个大的层面对敦煌写本相书进行研究。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文献的考定与分类研究。这是该成果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后两个层面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主要包含第一、第二两章的内容。依据英、法等国所藏敦煌文献,对12个卷号的写本相书,从篇目的名称、排列的次序,到文中涉及的身体部位名称、形貌特征,以及相书所列种种命禄内容,都参照其它文献及传世相书,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比较异同,疏通文字,订正讹误,分别缀合了断裂的S.3395与S.9987B1V,CH.00209与S.5976四个写卷,将以往误认为一部相书的P.2572号析分为A与B两部不同的相书,最后认定12个卷号的敦煌相书残卷实际上包含有11部相书。在此基础上,区分类别,理清源流,分别按照五个系列,即许负系统相书(5件)、S.3395+9987B1V相书残卷(1件)、相痣类图书(3件)、相面部气色类图书(1件)、综合相法类相书(1件),对敦煌写本相书从定名、作者、篇目、内容、性质、时代、意义进行了全面论述,从文献角度,对敦煌相书的总体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全面、准确地呈现与概括。认为敦煌相书是唐五代时期相术发展与社会信仰等情况的直接反映,它们是敦煌民众经常使用,据以指导日常生活、预测未来、趋吉避凶的手册,其中以许负相书抄本数量最多。许负系统相书与第二类的不知名相书残卷合起来,构成了敦煌相书的主流。

  二、文本的分析与考察。主要包括第三、四、五章的内容。这部分的研究,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体现在敦煌相书中的相术符号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体现在相术文化中的社会欲望、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相书是相术的载体,研究相书,最终必然会涉及相术。中国相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与操作规程,但这些内容只是分散在各相书之中,而缺乏系统的表述。千百年来,相工相士通过师徒传授,运用这些知识为人看相,预测贵贱吉凶,但他们注重的,只是这些内容的实际运用与操作,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理论探讨与总结。由于其迷信的本质以及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疏离,逐渐使这一套话语体系、操作规程越来越远离了一般人的知识、经验和信仰,而这也就更加剧了它的神秘感。因而,通过对相书文本的分析,对相术的话语体系与操作规程进行研究,考察其符号体系,弄清其文化机理,对于准确地了解相术,认清其性质与意义,都十分必要。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在文本层面的研究中,作者结合对中国古代相术源流的考察,分别从敦煌相书所记载的身体符号、占相内容、命相类别、相术的文化机理、价值观念等不同方面,对体现在敦煌相书中的相术符号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体现在相术文化中的社会欲望、社会心理等诸多问题。对敦煌相书中所记载的身体部位,分别从骨法、相痣、相气色的角度,进行一一的考证,并逐项统计出现次数,对书中所记载的占相内容,也通过分类考察,进行了定量分析,还使用了“相位”、“相候”、“相理”、“相义”等术语,用来概括命名相术体系所涉及的有关内容,使问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较深的程度。

  三、有关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这是在文献、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相书相术的有关问题在社会历史与文化层面上的进一步拓展,以第六、七章为主。这部分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敦煌相书相术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二是相术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的关系。相术受佛教影响的问题,此前已有学者提及,如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谈到魏晋南北朝正史中帝王形象的记载受印度传说影响的问题。但对相术所受佛教影响的问题尚未有人进行研究。该成果根据敦煌相书的有关内容,对敦煌相术与佛教占相内容在思想基础、占相方法、审美观等方面的异同做了比较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同时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讨论了佛教文化对敦煌相书乃至中国传统相术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表现、发生的途径、过程,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首次全面涉及。

  有关相术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的讨论,事实上已突破了敦煌相书所记载的内容,而多利用史书、笔记、类书等传世文献的有关材料。通过对隋唐五代相工群体及其社会地位,相术的社会功用及社会对相术的态度,流行相书、相法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从相术这一独特的角度,了解隋唐五代社会意识形态、民众生活。这些讨论也使得敦煌写本相书产生、流传的社会背景更加清晰,相术相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位置也得到全面的认识。

  该成果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方面。

  相书是相术的载体,研究相书,最终必然涉及对相术的考察。敦煌相书的内容,无论是篇目的划分、身体部位的命名、形貌特征的表述,以及所占命相的类别,等等,都属于相术关注的范畴,涉及相术的话语体系与操作规程。敦煌相书所记载的主要是根据骨法、黑痣、声音、气色等外在表征来预测未来命运贵贱的一般相法,与史书中所记载的隋唐五代时期相术的情况大体相符。

  从对敦煌相书所载身体符号体系的考察,可以看出,隋唐五代时期,人们对身体的认识较汉代有了很大发展,对身体部位的划分更加细密,并逐渐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通过对这些外在表征的更加细致准确的观察,来了解人的未来命运与吉凶祸福。

  相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许是不全面的,但它对社会欲望与社会心理的反映却无疑是最直接的。从对敦煌相书所载占相内容与命相类别的考察,可以看出,对崇高社会地位和富裕生活,亦即富贵的追求,是隋唐五代社会的最大欲求,官禄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而为人们所普遍畏惧与逃避的,则是家庭不和或死于非命。

  敦煌相书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与汉以来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大体一致,明显受到儒家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民间术数文化对它的选择与改造。此外,它还吸收了一些外来的佛教文化的因素,将因果报应等内容引入命运观念中,在相法上也受到佛教“相好”内容的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相术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上至皇帝、贵戚、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大都对相术抱有一种信从的态度,持客观的批评态度的人不多。为人占相命运、预测前景未来的相工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有职业的,也有业余的,形成了一个有相当数量的“相工群体”,其“预测未来,指引前程”的功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竞争和流动所造成的压力与焦虑,但因其神秘主义本质和在下层社会中的复杂影响,相术也一直受到上层文化的抑制,在某些特殊的时候,甚至引起统治阶级的不安,所以相术与相书在唐五代至宋,一直处在法令禁止的范围之内。

  成果认为,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而言,相术是荒谬的。对于历史上十分流行且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犹有一定市场的相术,仅仅指出它的迷信本质也是不够的。该成果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进行把握,通过对敦煌相书的研究与文化内涵的分析,并结合古代相术产生发展的历史实际,以客观、具体的论证,既指出了它迷信、荒谬之本质与神秘特点,也揭示出相术之所以长期流行的客观原因。其长期流行的原因在于它是建立在黑格尔所谓的“观察的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东西,是古人试图以一种先验的方式认识自身与把握命运的一种尝试。该成果肯定了它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辨析了其中包含的唯物的、合理的成分。从这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认识相术,才能准确把握其性质与意义,也才能够真正做到破除迷信。因此,该成果对于澄清长期以来笼罩在相术上的神秘色彩、破除相术迷信,具有积极意义。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