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刘志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项目批准号:08FZS003),其最终成果为同名个人专著,2011年上半年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世纪40年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炮舰的轰鸣,中国传统封建经济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艰难转型,证券与证券市场在中国诞生,并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路途,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认真研究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不仅可以拓展中国近代史、特别是金融史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有助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促进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该领域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为此,该成果深入挖掘史料,钩稽重大史实,探究演变规律,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诞生与变迁的轨迹。
该成果分上下两编共六章,上编: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主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一)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制度的引进与初创(1872—1922年);(二)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制度的发展(1922—1937年);(三)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制度的演变与终结(1937—1949年)。下编: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实证分析: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与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系统实证考察与研究。(四)华商股票市场与产业成长的实证分析;(五)华商公债市场与政府财政的实证分析;(六)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发展的泡沫性分析。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考察,得出如下重要观点:
一、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80年的制度演变的历史就是模仿学习与借鉴西方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股票市场制度与债券市场制度的确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制度建设路径,股票市场自始至终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路径,而公债市场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直接参与并高度控制的强致性制度变迁路径。
二、从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制度演进历程可见,近代中国已经把当时世界上先进国家证券市场的制度学习借鉴过来,并不断建立与完善了自己的制度,各种制度文本不可谓不规范,甚至是比较先进的,然而,最终却依然没有建立起世界级的证券市场。
三、在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中,政府角色往往错位。政府进行宏观控制的目的,应该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使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法治环境的缺失,使得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往往过大,超出了校正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秩序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界限,即政府管了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好的事。审视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各项改革的路径与由来,不难看出政府主导和主管始终是决定性的力量。这种决定力量,在证券市场建立的初期曾经发挥过巨大的积极效应,但政府并未从根本上建立起一种规范的、符合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内在要求的游戏规则,仍然采用的是“过程管理”的做法,如在1921年的“信交风潮”中,虽然成功的度过了了这次金融风潮,但这种靠政府与市场进行博弈的做法则造成了对市场法则的破坏,并由此产生了政府随意干涉市场、干涉股份制企业的市场空间,引导市场走向了为其销纳公债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对市场监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近代中国的华商证券市场结构,在中国经济最平稳发展的时段里,证券市场却与产业无关,其相当部分的资金运用于政府公债;而在股票市场兴盛的时间里,其资金却又流向了投机性很强的“企业公司”,集中在证券市场中对各类股票的市场炒作。因此,证券市场不仅并未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多大推动作用,而且相反,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市场的投机性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垄断。即或是在证券市场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投资行为严重的扭曲,要么经济泡沫成分日益加重,不断引发市场危机;要么证券市场沦为政府发行公债的工具,而使产业发展严重受阻。
该成果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题及研究视角独特。该成果是作者在之前所著的《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新作。在前期对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视角也从上海转向全国,从专注于证券市场本身,转而注重考察证券市场的社会经济后果,特别关注了证券市场与政府财政与产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证券市场风险性问题的研究,从而有效的弥补了过去研究的不足,提升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发掘利用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经济史研究的基石就是史料,为了使研究言之有据,避免流于无根据的臆断,该成果着力于挖掘原始资料,所据资料大量源自各类已刊未刊档案文献,旧报刊文献资料,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除对已经查阅过的档案与报刊进行了查漏补缺工作外,重点增补上海之外的其他各地的档案资料和报刊文献资料,如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宁波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等的大量未刊档案资料,以及北京、天津、汉口、重庆、宁波等地报刊文献,力求使问题的研究拥有丰厚扎实的资料依据,在认真细致梳理档案资料和报刊资料基础上,本著作还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从而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
第三,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该成果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注意借鉴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和理论,对研究的对象作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特别是重点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本课题的研究作了经济学的综合分析与比较,在研究中注重史论结合,在讲清楚基本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提升观察研究对象的立意,总结出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演变历程中各不同层面的规律性内容。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近代中国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又是海内外学术界相对薄弱的课题,虽已有涌现出了部分的研究成果,还是缺乏对整个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的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该成果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多方位地展现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成果围绕近代中国的华商证券市场这一重大领域,通过严谨研究,深入分析,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相信对于推动近代中国经济史、金融史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