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社会学

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5:48  

  广西民族大学黄骏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的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项目批准号为06BSH038),最终成果为专著《多元文化互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课题组成员有:乔增芳、邱仁富、李建光、李焕生、黄祖军。

  针对21世纪后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互动日益呈现出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冲突与社会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该成果以多元文化互动为切入点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时代变迁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国际交往与文化跨国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模式进行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路子。

  该成果涵盖了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理论梳理,二是历史考察,三是个案分析,四是经验总结,五是专题讨论,六是理论创新。理论梳理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考察了当今国际国内的多元文化互动,对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各种和谐社会观进行了梳理,指出其中包含的值得借鉴的思想和存在的缺陷,使该课题的研究既有宽广的视野,又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历史考察着眼于多元文化互动的历史演变,研究了多元文化互动的早期形态、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以及21世纪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互动的特点,为揭示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内在规律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个案分析以东盟的区域和谐发展战略以及新加坡、越南的和谐社会道路探索为例,讨论了多民族地区和国家如何应对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的挑战,他们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对于我们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有什么启示;经验总结从和谐社会的视野考察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广西多年来非常值得总结的民族团结经验,指出这些经验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专题讨论进一步结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形势下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软实力”、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的开发与创新等问题以广西为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深化面上的讨论;理论创新是在以上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当代西方社会公共治理理论,针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状况,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设想。

  该成果的主要观点有:第一,21世纪的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对今天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模式的创新,必须通过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第二,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因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面也更广、程度也更深,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文化鸿沟的人为扩大与文化的无序互动是实现社会和谐变迁的最大障碍。第三,当代西方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观虽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也都在某些方面为完善我们的和谐社会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东盟的区域和谐发展战略以及新加坡、越南的和谐社会道路探索,为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应对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挑战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既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也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广西的民族团结经验弥足珍贵,但群众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至关重要。第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然而,如果把民族区域自治看成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社会治理模式也要进一步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加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从传统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到民族区域和谐自治模式的转变。

  此外,该成果还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第一,为了应对21世纪的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动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参与文化互动的主体意识,注意多元文化互动的和谐性,加强中华民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及时化解多元文化互动中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二,为了有效消除多元文化互动中民族文化的不正常变异,我们必须注意辨证施治,标本兼治,重视文化基因工程建设。第三,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满意度,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注意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自治权,务实创新,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和谐社会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进一步改善干部的工作作风,营造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第四,为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魅力,我们必须树立多元文化城市的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分散、粗放的民族风情加以集约和提炼,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第五,为了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的现代性变革,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重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传统,在凸显乡村文化特质的同时加强民族多元文化的互动,坚持以民族群众为本,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需求,以民族群众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为取向,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

  该研究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的问题比较新,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虽然很受人们关注,但对其构建模式进行创新却还是一个十分前沿的新课题,加上实践经验也还比较有限,研究起来仍有相当难度;二是有新的研究视野,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扩展到东盟有关国家,为具有相似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背景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较新的借鉴经验;三是对问题研究的切入点新,以多元文化的互动为切入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今时代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四是新观点的提出,例如,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互动已经具有全方位、多领域多因素连动、内容和形式都灵活多样的特点,文化鸿沟的人为扩大与文化的无序互动是实现社会和谐变迁的最大障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模式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民族区域自治到民族区域和谐自治的转变。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创新之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四个方面创新,突破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视野,启发了人们的研究思路,有利于人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本身所取得的成果,也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十分有利于这些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该成果在理论上提出并论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创新模式,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