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政治学

中国西北乡村政治与公民参与

--《中国西北乡村政治与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7:16  

  甘肃政法学院杨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北乡村政治与公民参与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5BZZ009),最终成果为专著《中国西北乡村政治与公民参与》。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农村的政治发展是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民族、宗教、地缘因素,其政治稳定和发展在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这一特殊领域的研究和对西北地区这一具体地域的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学和中国的政治学者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成果探索了西北乡村政治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可靠的结论,对乡村政治和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一、主要内容

  1.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国内对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从研究格局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两个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方面;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对农村村民自治的研究较为充分,成果显著,对农民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领域来看,大都是单独在乡镇、村庄或者民间组织领域中研究农民政治参与,而将乡镇、村庄、民间组织并列作为农民政治参与的场域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很少;从研究目的来看,许多学者对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只是对如何改革乡镇体制、完善基层民主、发展民间组织等问题研究的副产品;从研究的地域来看,对发达地区农村和较早实施村民自治地区的农村研究较多,对欠发达地区和实施村民自治较晚的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研究很少,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乡村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更显稀缺。

  国外学者对中国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农民参与村庄选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农民的维权行动等问题的实证考察和理论研究方面,他们的研究结论尤其是研究方法对国内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对西北地区汉族村庄、少数民族村庄和多民族村庄的样本分析。对不同民族类型村庄公民政治参与的一般特点和差别的对比分析表明,汉族村庄中公民政治参与表现为较强的正式组织认同、较强的家族宗族影响、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主导作用、利益竞争的隐性化、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并存、参与结果的多种可能性等特点;少数民族村庄的公民政治参与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认同、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广泛影响、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与制衡、特殊的利益界分、非制度性参与较为普遍、参与结果的可预期性等特点;多民族村庄中公民的政治参与表现为多元文化和习俗和平共处、民族交往程度高、汉族发挥了特殊作用、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多元民族构成导致的村庄民主、较强的制度性参与、参与结果的均衡性等特点。不同民族构成的村庄中公民政治参与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和差别,是成果认识和把握西北地区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总体特征的基础。

  3.西北地区乡村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从参与主体看,西北地区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表现为精英主导下的大众参与;从参与意识看,表现为臣民、草民、教民、公民的复杂混合;从参与场域看,表现为乡镇、村庄、民间组织的密切结合;从参与态度看,表现为被动与主动参与的条件选择;从参与目的看,表现为理性与盲从参与中的投机倾向;从参与途径看,表现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共生;从参与层次看,表现为村落为主的底层政治参与;从参与效果看,表现为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的分离。

  4.西北地区乡村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从自然地理环境分析,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特殊地域环境下的生态经济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治理半径大制约公民的政治沟通与信息传递;从经济条件分析,经济贫困导致支撑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欠缺,沉重的生计压力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生活水平低下造成公民手段性参与普遍存在;从教育水平分析,教育落后制约了公民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提高;从民族与宗教因素分析,民族意识的强化使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排外倾向,有些民族宗教人士和组织的行为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正常进行,民族宗教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缺乏宽容与信任的环境,多样的民族语言影响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活动对公民政治参与产生负面影响;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宗教文化、民族习俗文化、传统儒家文化都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5.西北地区村庄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在村庄场域,普通村民、乡镇干部、村干部、经济能人、村庄传统权威(包括民族、宗教人士以及家族、宗族精英)等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原因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对村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6.西北地区乡镇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乡镇场域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是:从参与主体看,参与主体的构成从单一走向多样,但精英为主的参与格局并未改变;从参与范围看,参与范围小,大多限于乡镇人大的选举活动,同时,输出型参与多而输入型参与少;从参与途径看,制度性参与渠道日益多样化,但仍很有限,且不完善,而非制度性参与越来越突出。另外,乡镇自身存在的权威不高、财力严重不足、权责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也影响了公民在乡镇场域政治参与的发展。

  7.西北地区民间组织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民间组织对公民政治参与既有正面功能又有负面影响。在西北乡村民间组织场域,公民通过经济性民间组织的参与奠定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通过民间组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参与乡村正式组织决策、组织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通过民间组织的参与活动提高参政能力,通过乡村民间组织弥补乡村公共产品的不足。但与此同时,民间组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基层正式组织权威弱化,导致村庄内部的不合作,某些民间组织的活动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当然,西北地区乡村民间组织自身存在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对政府依赖性过强、实力不强、公信欠缺等问题,也制约着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8.现代化视野中的西北乡村公民政治参与。西北地区在国家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不可避免处在后列,因此,西北地区在现代化发展中要遵循现实、实践、内生、和谐的原则,保持乡村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现代化的进程同步。

  二、主要观点

  通过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西北乡村公民政治参与处在初级阶段,表现出众多初级阶段的特征,而这些特点是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历史和现实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第二,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西北乡村公民政治参与集中在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三个场域,从这三个场域中去观察、分析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们政治参与的状况。

  第三,村庄是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场域,在村庄场域中行走着多元的行动者,他们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利益关联,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对村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村庄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需要更多的指导、规范和帮助。

  第四,乡镇场域的公民政治参与要和乡镇体制改革密切结合,在构建“合作型”乡镇政权的过程中,使这两个目标在一个共时段中寻求解决。要科学界定乡镇职能,建立和完善乡镇场域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逐步推进公民有序参与乡镇管理活动。

  第五,民间组织是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日益重要的场域。虽然,公民通过民间组织进行的大部分政治参与活动是间接的,但是,民间组织是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充满希望的场域。因为,民间组织不仅在乡村社会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而且,民间组织还是公民社会生成的重要条件。目前,需要政府正确认识乡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加强乡村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努力营造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管理,建立农(牧)民协会,将民间组织作为维护农牧民权益、扩大农牧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第六,西北乡村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必须把公民政治参与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保持现代化和扩大乡村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进程同步。为此,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有效整合乡村的各种社会资源。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