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理论经济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扶持政策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扶持政策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4:21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黄溶冰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扶持政策研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项目批准号为07CJY02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赵谦、祝遵宏、陈云萍。

  该成果以公共政策援助为视角,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复杂性科学—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理论基础。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现状,从自然科学视角对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基于熵理论,对资源枯竭地区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解释,衰竭、无序和不确定性三种意义上的“熵”对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必将进入克劳修斯(R.Clausius)所说的能量平衡状态,再没有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整个城市会呈现出一种热寂的平衡状态。届时,资源枯竭地区走向穷途末路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熵理论揭示了资源枯竭地区混乱程度不断增加,在矛盾、冲突中走向衰亡的可能性,说明了某些资源型城市,如前苏联的巴库、罗马什金以及玻利维亚的波多西(Potosi)等生命周期较短的原因,阐释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基于自组织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资源枯竭地区走出困境的自组织机理,依据自组织理论的开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非线性原理、反馈原理、不稳定原理、支配原理、涨落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可以对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自组织性或自组织过程进行判定,形成系统自组织条件、机制、途径等判别方法和依据。其方法论要点是:开放系统,创造条件,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得经济转型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激励各产业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争、合作推动资源枯竭地区产生整体新的模式和功能;通过循环耦合、突变、渐变途径,使得经济结构得以维持自组织和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增强有序程度和关联程度;通过自相似构建和寻求混沌临界点,将经济结构的演化推进到最大的复杂性可能空间,创造演化有序发展的良机。自组织理论揭示了资源枯竭地区产业组织效率递增的规律,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有些资源型城市,如美国的休斯敦、德国的鲁尔以及法国的洛林等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原因,指出了经济转型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转型。

  第二,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公共政策分析。结合我国资源枯竭地区的现状和主要矛盾,采取解释论证模式分析了公共政策援助的必要性。扶持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公共政策方案应该在明确政策问题根源的基础上,依据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综合考虑后制定“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案。分析表明,资源枯竭地区公共政策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不可再生矛盾突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在此基础上体制、资金、技术、人才、区位等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矿竭城衰”的传导机制,制定公共政策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同时也应注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区位创新等政策的配套性。

  第三,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运行熵与经济转型路径。针对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运行熵,指出提高经济活动运行的健康和活跃程度是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经济运行目标;设计了提高城市健康与活跃程度的耗散结构实施路径,并对两座典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由于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最终导致了矿产资源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福音”抑或“诅咒”,相关分析结果为我国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政策设计提供了支持。相应的政策设计包括远离平衡、全方位开放、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放大等扶持政策,其中远离平衡扶持政策是基础政策,全方位开放、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放大政策构成了配套扶持政策。

  第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基础政策。资源开发补偿政策和衰退产业援助政策是针对资源枯竭地区“矿竭城衰”根源因素的基础政策,也是针对如何使资源枯竭地区远离平衡的公共扶持政策。资源开发补偿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包括对资源枯竭地区衰退产业援助和主导产业扶持的具体政策建议。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借鉴国际经验设立“资源基金”,具体的方法是从稳定政府预算收支的目的出发设立一个资源价格,如果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此价格,则基金收入增加以防增加的收入转为预算支出;如果低于此价格,基金收入的一部分进入到政府预算中以稳定预算支出。资源基金的来源包括本级预算超收资金、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特别收益金、国债资金;资源基金的用途包括对资源枯竭地区的历史补偿、生态环境修复、人力资本培训和结构调整投资等。又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指出不仅需要考虑资源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配套改革,还要考虑因税收优惠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以及政府和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博弈关系问题。

  第五,资源枯竭地区转型配套扶持政策。配套政策设计是针对资源枯竭地区陷入困境的间接影响因素而言的,目的是切断资源枯竭地区陷入困境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资源枯竭地区全方位开放、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放大机制的公共扶持政策。具体包括生态修复、城市经营、招商引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政策建议。以城市经营政策为例:资源枯竭地区政府通过开展区位经营、矿业权经营、土地经营、生态经营、基础设施经营和品牌经营,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来调控城市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联系熵与经济转型模式。针对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联系熵,指出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与效果是资源枯竭地区转型的资源配置目标;根据资源型城市特征分类,设计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果的协同学实施路径;转型模式包括优势互补、优势延伸、优势组合、优势再造等,其中将资源枯竭地区转型融入区域经济分工的区域政策是政策设计的重点。

  第七,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区域政策。在资源枯竭城市与非资源城市构成的资源互补城市带中,就城市个体而言,既存在合作动机、合作渴求与合作环境方面的引力、推力和压力因素,也存在着合作障碍方面的阻力因素;在各城市组成的资源互补城市圈中,互补性是合作的基础,磋商机制和论坛机制是合作的途径。资源枯竭地区单纯凭借自身力量的经济转型存在成本过高和转型不彻底等矛盾,需要将转型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加以考虑。从府际治理与合作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制度创新及有关区域政策的若干建议,包括制定区域合作的法规条例、成立区域协调委员会、实行重大项目承担制、完善各种资源共享制度、设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结合、完善绩效考评方法、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体系等等。

  第八,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试点政策的定量评估。政策效果评估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都具有积极作用,采用前后法对我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试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赶超具有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政策效应随时间波动衰减以及不同地区试点效果差距较大等问题。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稳定援助渠道,形成长效机制,注重分类指导,强调地方政府参与,以及统筹近远期政策等具体建议。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阐释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机理、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型援助机制,实现理论创新,强调了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融资源经济学研究的自然、社会属性于一体,使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善。

  该成果的应用价值在于:有助于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和模式;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提供政策支持。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