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年度项目成果>>哲学

《论语》歧异解释的集成之作

--《论语歧解辑录》成果简介

  2011年05月10日17:08  

  曲阜师范大学高尚榘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论语歧解辑录》(项目批准号为08FZX0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张诒三、杨秀娟、丁建东、高敏等。

  《论语》自成书以来,由于版本间文字的不同、学术流派的不同、注家理解的不同等原因,致使《论语》字词、语句的歧解情况十分严重。以《论语》首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言,虽通俗易懂,天下人习用,然亦歧解纷纷:有的版本为“有朋”, 有的版本为“友朋”。关于“朋”字,汉包咸解为“同门曰朋”,清宋翔凤《论语说义》解为“弟子”,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解为“朋党”,当代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为“志同道合之人”,金良年《论语译注》解为“具有共同见解的人”,但更多的人将其解为“朋友”。关于“远方”,其义如此明显,但也有歧解:清代俞樾《群经平议》将“方”解为“并”,曰:“友朋自远方来,犹云友朋自远并来。曰友曰朋,明非一人,故曰并来。”再如《述而篇》的“自行束修以上”一语,汉郑玄解为“年十五以上也”;唐李贤《后汉书·延笃传》注:“束脩谓束带修饰”;唐韩愈《论语笔解》解为“吾谓以束修为束羞则然矣”;宋邢昺《论语注疏》案曰“书传言束修者多矣,皆谓十脡脯也”;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杨佐仁《论束修》认为“束脩是束发修饰之意”。各有各的道理,异说纷呈。《论语》中的这些话关乎到孔子的处世态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必要将其真正涵义解释准确。

  在儒家经典中,《论语》是孔子思想言行的忠实记录,是阅读人群最众的著作,然而《论语》中存有如此繁杂的歧异解释,必然影响广大读者对《论语》真义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尤其是近些年出版的部分解读《论语》的书,肆意乱解,糟蹋经典,贻害青少年。比如有的学者将《子罕》篇中的丧服“齐(zi)衰(cui))”解为“年老体衰”,有的学者将《为政》篇的“友于兄弟”的“友”解为“诱”,有的学者将《八佾》的“佾”解为“舞蹈”。更甚者,有的学者将《论语》中的数十个“不”字都解作“丕”,即“甚大”义,由否定变为肯定,完全颠覆了《论语》的基本意义。某些冠名“新注”“新解”“新释”的著作,往往推翻前说,创设新解,致使歧解还在大量产生。当然,学术界对古代经典存有不同理解,是很正常在现象,但是,歧解太多,必然会影响《论语》文意、儒家思想的正常传播,必然会扰乱得广大初读《论语》者无所适从。为了促使学术界热烈讨论《论语》,逐步消除不正确的解释,编者将古今注家对《论语》的歧异解释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汇辑,并以“编者案”的方式对每则歧解判定是非,断以己意。

  该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汇辑历代学者对《论语》的分歧解释。其结构安排、行文方式是:循着《论语》的自然篇章顺序,章句序码原则上依从杨伯峻《论语译注》。先列出有歧解的《论语》原文,次列有代表性的诸家歧解,然后针对歧解以“辑者案”的方式判定是非,表达观点。如《论语》第二篇《为政》第七章: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汉·包咸: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邢昺《论语注疏》17页)(版本项详见书后附设的“参考书目”。下同)

  宋·朱熹: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56页)

  清·李光地:如旧说犬马能养,则引喻失义,圣人恐不应作是言。且能字接犬马说,似非谓人能养犬马也。盖言禽兽亦能相养,但无礼耳。人养亲而不敬,何以自别于禽兽乎?(李光地《读论语札记·为政篇》)

  (除包咸、朱熹、李光地的解释之外,本章下还汇辑有梁皇侃、清刘宝楠、今杨伯峻、杨润根、杨朝明等的分歧解释。此略)

  辑者案:“犬马养人”说、“人养犬马”说,都是对本章的误解。唯李光地“禽兽相养”说符合文意。乌鸟反哺其母之佳话以及动物中众多相养的真实例子,证实禽兽老幼之间确实能互相喂养。人能相养,动物也能相养,人若在赡养老人时体现不出“敬”来,那么与禽兽有何区别?关键要看这个“别”字,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孔子的境界高,对人在孝的方面要求高,在对待老人方面,只做到“养”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敬”,不能停留在禽兽的水准上。后人多体会不出,以致误解。

  再如《论语》第八篇《泰伯》第十八章: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魏·何晏:美舜、禹。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也。巍巍者,高大之称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33页)

  宋·朱熹: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07页)

  张永隆:“与”是“争”“战”的意思……“不与”,就是不争。既指舜禹得天下时不以力争,又指他们有天下后不复有权力之争。(张永隆《<论语>注释数则辨疑》,《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1期)

  蒋沛昌:孔子赞美舜禹两位远古时代的君王,劳碌奔波,以天下为己任,功业崇高无比,从不宣扬自己……与——宣扬,这里指自我宣扬。(蒋沛昌《论语今释》203页)

  林觥顺:[注解]而不与焉:是说不是恳求,而是凭功绩受禅让而得。不与读同丕与,是甚大的赏赐。[心得]教人凡事的成功是靠自己苦心经营。(林觥顺《论语我读》142页)

  辑者案:与,通“豫”,意为“喜悦”。 《淮南子·天文训》:“圣人不与也。”高诱注:“与,犹说也。”《吕氏春秋·悔过》:“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古籍当中,“与”“豫”通用,表示“喜悦”“快乐”的意思。舜禹有了天下(帝位),而未感到喜悦。得到帝位竟然不高兴,似乎有违常理,而事实确是如此。《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曰:“唐尧逊位,虞舜不台”。不台(怡),即不高兴。这恰好反映了古贤帝王的礼让谦逊之德。

  内容如此排列,一目了然,便于观览。书后附有《歧解》语句索引,颇便查索。

  该成果独具特色,专事汇辑《论语》歧解材料者,古来唯此一书。以往一些“集解”“集注”“集释”类的著作,注家观点无论同异,一概收录;该书只选择有分歧的注家观点,这样做,能充分反映出《论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具参考研究价值。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辑《论语》歧解材料力求全备,在收书时限、收书范围方面已远远超出原有“集解”“集注”“集释”类的著作。收书时限上,自汉代至今,已超出成书较晚的程树德《论语集释》70余年;收书范围上,选收《论语》注解研究专著270余种,论文数百篇。

  2.汇辑《论语》歧解材料准确可靠,具备征引价值。以往以汇集《论语》注解研究材料见长的著作,如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存有任意删改、不忠实原著之弊,大大减弱了文献价值。该成果采摘歧解材料,以严格照录原书为基本原则,且十分重视善本的选择。实在找不到原书的,方转引他书。

  3.“辑者案”的撰写态度审慎严谨,以忠实《论语》文意为撰写原则。不臆测,不妄断,不一味求新,唯致力于求是,努力为初学《论语》者做出正确的导读。

(责编:高巍)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