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下午,由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张振刚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来临与智慧城市设计及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11&ZD154)开题报告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中山大学李郇教授、暨南大学覃成林教授等5位专家作为此次开题论证专家出席报告会。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南方公司等合作单位代表,广东省政府、省社科联、省社科规划办、华南理工大学有关负责人以及校内课题组成员等1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项目首席专家王世福教授汇报了课题设计、研究思路与框架、目标任务等内容。项目将分析中国城市社会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在总结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5体系”研究模型及情景分析,从战略体系、经济活动体系、社会活动体系、支撑体系和空间体系方面探索具有科学依据与广泛适应性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从而更为系统地指导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应对当前和今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态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动态均衡问题。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课题组搭建多学科协同研究团队的工作方法予以肯定。与会专家围绕项目面对的现实问题、关键问题、研究方案以及如何推进项目研究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课题应进一步突出研究重点。考虑到城市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课题组应该在“5体系”研究模型的基础上,高度归纳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重大问题,将研究重点凝练到智慧城市在理念和时间层面能解决的范畴之中,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各子课题也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以利于协同研究。此外,还应注意子课题中的战略体系部分应与其它子课题紧密联动,同步研究;经济活动体系可以从创新产业形态方面去论证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社会活动体系可以更系统地建构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等研究内容;空间体系从社区层面切入是可行的,可以从信息化产生的空间改变角度进一步寻找突破;支撑体系中,除了对信息技术体系的研究,还应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容的研究。
其次,课题应对智慧城市进行进一步的内涵论证。虽然课题组对智慧城市进行了一轮比较有效的工作定义,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模型,并把智慧城市概念的外延进行了逻辑延伸,但对于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还需要继续深度挖掘,可以进一步研究智慧城市对人的生活的影响,智慧城市是如何激发人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等等。
再次,课题应重视战略层次的研究,以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高效率的管理,整合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在具体研究中,应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特点,以珠三角地区这一高城市化水平地区为试验田,以实证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对中国未来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所带来的挑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项目首席专家张振刚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对专家及与会领导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从哲学、方法论和学科层面对专家意见进行了归纳,在哲学层面,专家提出要把握重点、把握主要矛盾、把握关键问题;方法论层面,专家提出要具有建设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学科层面,专家提出要从城市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方面开展不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协同攻关。他表示,项目组将高度重视专家意见,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研究计划;同时培养人才、建设基地,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