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批准号:11&ZD099)开题论证会在新疆召开。该项目由石河子大学张安福教授和塔里木大学安晓平教授共同承担。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自治区社科院苗普生研究员、殷晴研究员,自治区考古所于志勇研究员,自治区博物馆王博研究员,自治区文化厅马迎胜副巡视员,新疆艺术学院絲路文化研究所艾迪雅教授,自治区文化厅非遗保护发展中心迪力夏提教授组成。石河子大学王宗磊副教授、新疆考古所吕恩国研究员、塔里木大学阿布都力提甫副教授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论证会。苗甫生研究员主持专家论证会。
项目首席专家张安福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框架、各子课题情况、重点难点、预期目标等作了阐述。与会专家在项目的重要概念的界定、课题设计论证的严谨性、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科学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新疆社科院殷晴研究员指出,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诸多方面与领域,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工作,难度较大。他建议课题研究要量力而为,结合现有基础,以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立足点,以调查为主,研究为辅,以摸清家底、厘清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为主要目标。
新疆博物馆王博研究员认为,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好文物“三普”资料以及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做重点调查。他建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中重点做好对工艺技术的研究,最好能够以文字说明的方式来详细解构工艺技术,进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自治区文化厅马迎胜处长指出,首先,要把环塔里木这一地区的范围界定清晰,以便开展后续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其次,在确立课题指导思想时,一定要突出环塔里木历史文化的融合性、一体化;再次,将物质文化资源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充分挖掘其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真做好田野调查,要出新的成果,争取做好“增量”工作。
新疆艺术学院艾迪雅教授认为,国际学术界对于环塔里木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研究水平较高,占有学术制高点,建议课题研究要与国际学术界对接,要走出去搞研究,以此开拓视野,有所比较,各子课题之间的内在学理性联系做进一步的梳理,打通相互之间的关系,拓展研究的宽度和高度。她强调课题研究一定要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需要,服务于新疆文化的繁荣发展。
自治区文化厅迪力夏提指出,该课题研究区域较为广阔,相应的田野调查工作量很大。对此他建议田野调查要尽量做到细致深入,采用主动、被动、互动等多种方式做动态的记录;同时要通过课题积极探究地理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他还希望课题研究在符号学方面有所突破。
新疆考古所于志勇研究员针对课题研究提出充分依托现有资料,确立调查重点。现有资料既包括文物“三普”的资料数据,也要借鉴国外相关数据库信息;成果形式以综合概述性为主要特征,同时要突出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联性;依托团队和学科优势,针对不同的地理单元给予时空划分,凸显各自特征。
新疆社科院苗普生研究员认为,课题研究要依托现有资料,在求全上多下功夫,合理分配调度各种资源,把该研究看成一次阶段性的文物普查,推动相关工作向前迈进。
专家组认为,在“文化强国”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将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纳入到繁荣新疆文化、提升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视野中,有助于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实现新疆文化繁荣、多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目标,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通过对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深入的调查,整合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搜集整理优秀文化遗产,并针对当前的保护现状和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保护对策,从而达到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的多重目标。本项目的成果将会为今后相关部门进一步整理、研究、保护、开发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提供相对系统全面的资料参考。
最后,项目责任单位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的主管校领导表示,要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一平台,加强两所学校间的合作、沟通,齐心协力做好项目,要产出有重大影响、高质量的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借力吸引和培养一批专业研究人才。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