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1&ZD115)开题报告会在天津大学举行。
出席开题报告会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钟登华教授,天津市文联副秘书长、书协常务副主席张建会,天津市书法协会副主席、天津美院喻建十教授、景育民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天津日报社腾云研究员,日本神户大学鱼住和晃教授,天津市社科院刘宗武研究员、徐恒醇研究员,南开大学张永敬教授、杨喜发教授,天津大学白海力教授等。
孙国喜教授代表王学仲先生作项目开题报告,就项目总体框架、研究目标、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案、时间进度安排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复杂,人文思潮跌宕起伏,从艺术发展、艺术理论角度也经历了由依附到强起,由纷争到共融的复杂历程。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等两国间的大规模战事对民族感情、政治经济建设、文化交流的严重破坏和阻挠,地理位置和语言的差异,使得中国留日美术家的文献资料成为当下国内学界研究的一大空白;得日本学界同仁之大力协助,本课题研究基点确立,正是我们“盛世修史”之重要基础工作。这是亚洲美术史第一手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扩散,使世界人民能更加真实地、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有效提升国家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软实力,填补中日美术学研究中的空白。
本课题包括六个子课题,分别为:中国画、书法、美术理论、版画与篆刻、雕塑、综合绘画。项目计划完成时间为五年,初步规划如下:第一阶段(2011.12-2013.8)界定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名单及基本留日简历,以子课题六大研究方向为架构,建立留日美术家的年表信息库;第二阶段(2013.9-2014.12)核实完成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的文献、资料的初步目录搜集工作,在已建立的网络信息库、教学、图书馆体系基础上,分期分批进行实地收集,美术家的文献资料,注重未发表及民间收藏部分,确立主要学术论著的写作时间、背景、学术贡献、创作目录及留日足迹图初期绘制。第三阶段(2015.1-2016.12)以中国近代以来学术发展史和社会学为背景,建立留日美术家的文献研究基本框架和具体实施步骤。论证留日学者的主要成就和贡献,编辑《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文献资料集》,撰写《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对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贡献问题报告》。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鱼住和晃先生介绍了目前在日收集到的中国近代书画资料情况,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部分书画资料的实物和图片。
与会专家组评议要点如下:一是王学仲先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美术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选题好、角度新、创新点鲜明,研究价值和意义重大。二是该课题设计论证的方法境界高,从中日文化交流、外交的层面入手,是当下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境界。三是项目研究思路清晰,六大子课题目标明确,五个目标中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四是基础厚实,研究队伍的学术成果丰厚,同时有日本友人参与,在提高效率方面增加可行性,有水平和实力完成项目。五是研究方案可行性和计划性强,方法途径具体,体现了严谨的学风和态度。六是借助高科技手段等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了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和历史积淀。
同时,专家希望在研究中做到:一是文献资料的收集尽最大可能全面,不留死角;二是研究抓住重点、要害部分,确保学术价值;三是思考更为深入一些,以此项目为范本,拓展到欧美的美术家研究上去,扭转“重欧美、轻东日”的学风;四是研究与保护利用并重,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加强传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五是在学风建设方面争取有独特创新,“无证不信、有证必引”。六是在成果的体现形式上要多一些,专著、视频、数据库,研究范围内与外的成果体现要充分合理。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