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1&ZD098)开题报告会在河北省社科院隆重举行。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主持,《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会议,参加“出土文献与华北中古经济史研讨会”的代表列席了会议。
课题组首席专家孙继民就总课题的主要内容、总体设想、实施步骤和原则要求做了说明,四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报告了各自子开题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计划。该项目由四个子课题组成,分别是河北社科院历史所陈瑞青主持的“黑水城宋、夏、金时期汉文世俗文献整理与研究”、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张春兰主持的“黑水城所出汉文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国旺主持的“黑水城所出元代汉文经济类文献整理与研究”、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杜立晖主持的“黑水城所出元代汉文军政文书整理与研究”。
魏明孔研究员认为《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这一课题非常重要,所包括的四个子课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和宗教等等,内容丰富,属于综合性研究。开题报告规范完整,对于现有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都做得非常细致,且突出研究重点和难点。黑水城文献中的经济史和文书学的研究大有前途,但是对文书的甄别和运用也十分重要。对元代经济、政治文书的研究要在大背景下进行,要注重与正史、典籍多结合,同时对文书所反映的西北地区的情况,要全面充分地了解。参考文献中要加入西北地方志、西北通史、甘肃宁夏和新疆地区的通史等史志类文献,特别要以当地的风俗作为参考,要更好地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开拓视野。
李雪山教授对开题报告中所述的框架和方法予以肯定,他指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细化。在殷商问题研究上,不仅要有传世文献、甲骨文记载而且还要有考古实物佐证。黑水城文献在整理与研究的时候,同样也要做到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文献整理要与史籍结合,要与同一地区出土的汉简相结合,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参考文献中未见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应充分重视国外学者,尤其是俄国和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无论整理还是研究,都要结合西北地方志,结合历史地理、边疆史以及边疆地区的社会环境。
刘进宝教授首先以《天圣令》为例说明了唐史学界对新发现文献的敏感,强调了新发现文献对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学术意义。他指出既然有新出文献,那么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做深入、做精细的问题。从整个开题报告来看,研究部分的设想和框架比较充分,整理部分的设想和框架相对较弱,应该加强和突出整理部分的内容。对这些文献应先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研究,就像当年唐先生所整理出版的十册本吐鲁番文书一样,进行系统整理,并使其能够惠及众人,让一般学者和读者用得起,且便于大家使用。虽说是整理与研究,但重在整理,对这批文献进行释录、定名、定性,让一般的学者使用,这样就能带动一大批的学者从事对这批文献的研究。
方志远教授希望课题组按照立项书的进度展开整理和研究。如果不从一开始就抓紧准备,那么到课题结束时恐怕拿不出好的成绩。四个子课题中,张春兰、宋坤《黑水城所出汉文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任务比较大、困难也大。要高度重视非佛经的佛教文献,正确界定非佛教和非佛经文献的区别。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开拓新领域,从中原史开拓到边疆史;从汉族史到少数民族史。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如何做好,如何将文献整理做到精细、准确,利于使用并使其成为权威性著作。要用各种手段把研究和整理做到深入、彻底,包括使用考古方法、文学方法、历史文献学等方法,要用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建议融入到边疆史的研究中去,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以黑水城为切入点强行突破,做到对宋、金、西夏、元代时期的边疆史研究,为边疆史的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总之,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会议的开题报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责任分明,操作性强,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科研计划实施大纲;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再接再厉,刻苦钻研,按时完成,力争使本课题成为高质量的学术精品。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