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由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的公共外交研究:战略与策略”举行开题论证会。课题首席专家阎学通教授和课题组协调人赵可金教授汇报了课题的初步设想。
阎学通教授认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对我们的巨大鼓励。为了做好课题,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设立了四个骨干项目,分别是外交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历史机制、经验比较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重点,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自己的案例。但是,别的国家案例也有,重点在于总结他们成功可借鉴的地方。对自身案例的分析则成功和失败两方面都有。经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借鉴成功的经验。每个国家的成功可能是特例的成功,看他们成功的条件我们是否具备。公共外交的机制研究,是建议做什么的中心。政府和民间如何实现互动?中国官推民办的机制应该是怎样的机制?理论研究,希望能够达成理论创新。最后,希望能够实现英文成果。理论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一点是成为英文后实现传播。公共外交的历史研究是奠定研究的基础。最后,课题将落实为政策报告。
课题协调人赵可金教授介绍了课题的基础论证,提出实现公共外交研究的“四个转变”: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研究向有效性研究转变;从公共外交的回溯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转变;从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研究向体制机制研究转变;从公共外交的描述性研究向科学性研究转变。
外交部新闻司鲁世巍参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外交学院张历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翟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部主任范勇鹏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等对课题论证方案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组前期论证合理,是一个很有基础的研究项目,课题组成员阵容强大,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小明教授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课题的研究基础很好;二是研究课题比较完整,内容非常清晰,目标把问题归纳十分清楚。三是研究思路要放在形象和理念上,放在是否具有影响力上。四是希望课题能够体现清华的特色,特别是定量研究和成果的英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永辉教授认为,课题论证的总体思路是很清晰的,框架的设计和逻辑关系也很清楚,有前期的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成果,是开创性的工作和很好的团队,体现了清华的实力和水平。建议要更好地体现跨学科方面,邀请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来参加。同时,要大力加强案例和量化研究,建立评估机制、评估的指标体系。
外交学院的张历历教授认为,该课题前期论证非常过硬,目前需要加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学科定位是什么?二是明确核心概念是什么,交叉概念如何定义,中国公共外交是如何定义?例如,以民促官是否属于公共外交领域?三是强调政策建议如何可行。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张胜军教授认为,该课题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正名了公共外交。二是定位较好,针对公共外交的机制研究。三是研究机制和研究平台建设有活力。张胜军教授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实践方面,如何扬长避短,在研究决策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第二,加强理论论证。为什么“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威胁论的重点爆发时期”?为什么中国的公共外交“是防御性的”?为什么公共外交的重点“不是国家和地区而是领域”?中国动辄就“被公共外交”了,这是为什么?公共外交是不是有先验的条件,在什么条件下,公共外交才能够成立?第三,在立场方面,公共外交为谁服务?是为国家还是民间?美化政府不如美化中国人民。不仅要用普适的语言,而且需要关注普适的问题。
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参赞鲁世巍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加强战略研究,特别是加强宏观思维和世界眼光。二是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国情。三是加强案例研究,对公共外交的效果做出明确的评估和判断。
最后,课题首席专家阎学通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建议表示感谢,他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梳理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补充修改研究计划。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