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由复旦大学范剑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举行开题研讨会。出席本次开题研讨会的有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陆立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伯均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徐现祥教授,复旦大学、宁波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办等单位负责人以及子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周伟林副教授、陈诗一副教授、章元副教授、张晏副教授、朱宏飞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殷德生副教授参加。
首席专家范剑勇教授在课题介绍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体制性顽疾,其能否得到扭转是关系到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的关键,也因此成为“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的主线。本课题从效率、公平与环境友好有机统一的新型城市化视角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症结及其出路所在;具体说来,要素市场改革严重滞后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履维艰的核心所在,而要素市场改革滞后背后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行为角色。
在随后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围绕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方面的共识:
首先,与会专家一直认为课题组的选题是为我国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如何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国人民都很关心的事情。因此本项课题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深入分析当前热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结论有非常大的意义。
其次,以土地制度为重点的发展分配问题是城市化问题的核心,土地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户籍制度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本地农民的农转非和外来民工安置问题是其中的重点。农村的金融体系薄弱也是农村发展落后的一个原因,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金融产品很少,金融服务不发达,导致其流动性更差,不利于农村发展。
再次,要素市场发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经济增长其本质为流动性注入原因,三轮流动性注入分别为:外汇占款、城市住房改革和耕地与宅基地流转。如果耕地与宅基地能够进行流转,将会是中国经济中货币合理流动性的重要来源,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商品市场是极其成功的,而要素市场大大落后,对要素市场进行改革与推进已经变得迫在眉睫。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校李晓西教授总结提出七点建设性意见,认为新型城市化应该是:1)从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转为城乡统筹为基础的城市化;2)从以GDP为导向转为注重环境保护的城市化;3)从高成本高能耗转为节能节水低耗能的城市化;4)从以强调硬件建设转为以人为本进行建设的城市化;5)从以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市场双向协调的城市化;6)从封闭城市建设转为提高国际化程度的城市化;7)从单一趋向城市向因地制宜的城市化。
最后范剑勇教授代表课题组由衷感谢各位专家莅临并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意见建议,今后的研究必将吸取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全力以赴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会提交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