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多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成就巨大,但问题也很严峻,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技术层面的对策研究,人文社科层面的研究普遍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状态。3月25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上,项目组首席专家、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周佑勇对本报记者说:“现代城市交通涉及法学、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多学科,兼具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双重属性。这必然导致‘双向交叉研究’的需求。”
周佑勇指出,该项目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以交通拥堵与交通安全为抓手,凝练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理念。为此,项目组组建了一支交叉学科研究团队,整合利用了东南大学建筑学、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优势资源,同时成立了“东南大学工程法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城市法治与发展研究所”等机构,以发挥跨学科创新研究的优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汪祝君认为,对城市交通的研究要实现从交通建设到交通管理的转变,在管理上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硬问题背后实际上是软问题在起作用”。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交通问题不仅是技术建设问题,还是管理和法制问题。”
据悉,“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三批重大项目,包括现代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问题研究、现代城市交通规划及其法治化治理研究、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现代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及融资制度研究、现代城市交通安全的法律调控机制研究五个子课题。
(记者郑飞 实习记者黄佩映)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