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由浙江大学郭继强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与具体路径研究”举行开题论证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丛树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永杰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以及浙江省规划办、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开题论证会。
课题首席专家郭继强教授首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对选题的理解、课题的总体框架、具体路径设计和主要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子课题设计、研究计划、主要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同时,他还报告了课题组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评审组“关于本项目的改进意见”的回复。
与会专家针对上述内容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李实教授认为课题组在今后的研究中,争取在一两个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有较大突破。在谈到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影响时,李实教授提出要考虑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人力资本整体提升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人力资本本身差异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更加可靠的人力资本表征指标及测量方法。在论及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时,李实教授指出,可以尝试将社会保障转换为市场价值,研究不同人群对社会保障的可及性。此外,李实教授还提到了收入分配类课题共同面临的两大挑战:数据问题和方法问题,希望课题组进一步探索。
赵人伟教授建议,在明确“大”分配和“小”分配、总体框架和子课题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课题的突破点集中于城乡差距问题。所谓“大”分配通常是指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所谓“小”分配则是指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等。收入差距过大不能仅从发展上找原因,而更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收入差距包括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至于刘易斯拐点、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的假设条件或许并不适用于中国。因而,从中国国情出发,探求中国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的拐点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赵教授还建议,在进行子课题研究时,最后的重心都应该落脚在“分配”制度上。
丛树海教授认为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涉及面特别广、影响特别巨大的系统问题,他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寻找系统性制度安排的指导思想及其核心理念,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并凝练课题的集中突破点。丛教授指出,初次分配解决什么问题,再次分配怎么安排,以及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动?都是有待课题组好好研究的。关于课题的突破点,丛树海教授认为群体差异是所有差异的核心。解决劳动者收入偏低问题,做好福利制度安排,从而实现系统性安排。这个问题尽管难度大,但有着非常大的价值。
李永杰教授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子课题。在研究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时,不仅应该研究人力资本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应反过来研究合理的收入分配水平对人力资本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这种互动匹配背后的动力机制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姚先国教授提出,我国现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普通劳动者和一般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依据又不合理,这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利益分享严重扭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矫正这种扭曲的机制,建立起保证全体公民能合理分享经济利益,同时又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他建议在课题全面性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凝练创新和突破点。每个子课题都要有真知灼见,把握问题的精髓和核心,做出拿手的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制度改革的目标和约束条件,而不是基于乌托邦式的制度。姚先国教授还特别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的研究。
最后,郭继强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扼要的总结性回应。他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的真知灼见以及对本课题的中肯评论和建设性意见。其次,对于专家重点提到的本课题的突破点问题、合理收入分配的梳理和界定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线图问题,课题组将予以特别关注和认真研讨。最后,郭继强教授表示,课题组这个团队不会把课题申请到、能够做完就行了,而是要向“顶天立地”的目标努力,顶天就是理论创新,立地则是立足现实、接地气,强政策。同时,还要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一批人才。
通过开题论证会,课题组全体成员进一步深化了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目标任务,更加有信心通力合作,潜心攻关,争取做出代表国家水准的学术精品和成果转化。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