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抓住和利用好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面向未来的我国大国经济发展战略”正式启动。该项目首席专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研究员。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为顺利推进和完成这项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课题首席专家刘迎秋研究员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10月25日在京举行课题启动暨第一次理论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主要就课题立项情况、课题研究思路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等进行了研讨并做出了安排。
一、首席专家刘迎秋研究员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刘迎秋研究员首先宣读了立项通知书,重申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相关要求,然后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刘迎秋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我国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超过了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顺利,很可能在未来的10-15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何进一步从大国走向强国,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有鉴于此,本课题将以我国大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为核心,从经济增长前景、体制机制调整、经济技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与竞争政策、社会保障以及国际战略等七个方面着手,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论证和阐明我国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形成的经济技术创新力与领导力、内外需求实现协调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财富管理和驾驭国际事务能力,分析和揭示与上述领导力的形成直接相关的体制机制及其提升路径。
本项研究将采取组织社科院内外专家通力合作、集体攻关的方式完成。开始将先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即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开展专题调研和形成阶段性成果,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然后,再在上述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更为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如果可能,还准备在开展上述研究的同时,开展对世界主要大国政府智囊研究成果追踪翻译、研究与评析,提出咨询性研究报告。在上述成果基础上,形成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
二、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讨论
在刘迎秋研究员主持下,与会课题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剧锦文研究员认为,本项研究应注意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视角,特别是在导论部分,要将大国发展和大国增长区别开来,要综合考察结构、制度,发展方式等对大国经济及其发展的影响,研究与阐述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因为,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至少要跨跃三大瓶颈,即制度瓶颈、中等收入陷阱瓶颈和技术瓶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夏先良副研究员认为,再过10至15年,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会超过美国,但中国的影响力未必能够超过美国。这是关键。因此,能否成为大国,最重要的是要有影响其它国家的软实力,包括文化影响力、国际组织影响力以及市场准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设计标准的能力高低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要通过不断增加的投资、不断扩大的贸易以及各类人员的渗透等方式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霞辉研究员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标准,不是看其人口多少和面积大小,而是看其对世界经济生活的影响力高低和影响范围大小。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支撑,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多做些政治方面的考虑。按照霍布斯丛林法则,大国是“食肉动物”,需要解其决生存空间问题。大国要有充足的生存资源和较大的影响力。否则,就不是“大国”,而是“小国”。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中国如何以平稳的方式成长为现代高收入国家,达到OECD标准,包括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国家能力的匹配,也就是国家能力提升与转换问题。在这方面,IMF、世行有相应的研究,着力搞好三个层次的研究:第一是宏观层次,包括法治环境和管理能力的研究;第二是结构层次,与现行体制直接相关,特别是要看到在这一层次上,到目前为止还依然存在较强的计划体制的影响,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跨越这个障碍;第三层次是市场竞争环境,包括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问题。目前,中国还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仍带有政府定价特征,这是需要讨论和研究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红领研究员认为,课题研究必须深入,方法要得当,但关键是要有最出彩的东西。大国、强国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面临什么挑战?一个子课题中有几个很出彩的地方,这项研究就是有价值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朱恒鹏研究员认为,子课题五的研究落脚点应该在经济上,但需要把法律制度环境放进来,产业发展和竞争政策两个方面,应侧重于竞争政策。子课题六则要立足于以下思路,即如果国家自身能力能够有较大提高,那么,国际规则的制定及其权力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强国的特点不在于总量增加得多,而在于自身能力的强。从这个角度来看,本项研究的落脚点并非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发展。社会成员要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涉及到医疗体制、教育体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如果在追求总量增长的过程中能够带来能力的更大提高,最终形成更大更强的国家整体能力,大国的意义就实现了。这里,使强者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弱者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最终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既是一个美好的追求和理念,也是一个现实的挑战与选择。
清华大学张利宁教授认为,大国可以成为强国,但强国不一定是大国。大国要有充裕的经济资源和战略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是成为大国和强国的基础。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经历来看,英国是依靠蒸汽机走向大国和强国的,美国是依靠流水线和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走向大国和强国的,日本则是依靠军事工业民用化走向大国和强国的,中国则是有可能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低碳发展走向大国和强国的。中国大国经济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和处理好如何大幅度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问题,如何解决和处理好新能源的开发、储藏、运用和技术创新问题。
刘迎秋研究员最后做总结。他指出,研究大国战略首先需要分清大国和强国概念。从大而走向强,国家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30多年,需要总结提升,形成一个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愿意学习和模仿的制度。这个制度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高的人口素质,需要高的制度设计和维护能力,需要高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制度、技术和人口素质,是实现建立大国和强国的三个基本要点。
刘迎秋分析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动荡不安,我国周边国家也对中国“收紧了口袋”,这些必然会对中国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必须探讨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和通过推进能源节约型经济,来积极应对挑战。从战略上,要着力于从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第一要着力于如何挖掘和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第二要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技术;第三要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技术支撑。此外,处理和安排好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与界定,也是面向中国成为大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的问题,必须在未来十年内解决好,否则则难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数据库使用和课题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有:(1)大国智囊研究成果追踪数据库;(2)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库;(3)企业实地考察和典型案例数据库;(4)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
本项研究将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强调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注重经验分析、统计检验与实际调查,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案例分析,着力于解决中长期中国发展重大问题,务求本项研究及其成果更具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