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1年重大项目(第一批)开题报告之三十二: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研究

  2012年03月02日13:08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11月27日上午,湖南大学罗能生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本次开题论证会由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亚斌教授主持,课题首席专家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罗能生教授和项目课题子课题负责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王良健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其新教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郭平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福扬教授、课题组秘书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谢里博士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五位资深专家组成了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思路进行指导。他们分别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简新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耀中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朱有志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唐凯麟教授、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魏晓教授。此外,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负责人以及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部分老师、博士生、硕士生列席了此次开题论证会。

  会上,课题首席专家罗能生教授对课题“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和目的、可能创新点和预期成果等以及课题的研究进度、人员分工、经费使用等进行了详细汇报。罗教授认为我国区域发展是亟待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区域发展研究需要新的拓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及战略意义。在研究定位和任务上,罗教授将本项课题分解为“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推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推进我国区域内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研究”、“推进我国区域政治协同发展的研究”、“推进我国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研究”、“推进我国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研究”和“推进我国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研究”等七个子课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为依据,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推进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对策,为政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对策建议。与此同时,罗教授对课题研究的要求、研究进程计划、研究实施机制、研究条件保障等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接着,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自所承担的子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思考。谢里博士对第一个子课题“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想”进行汇报,提出我们可以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在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系统反思的条件下推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想;李琳教授对第二个子课题“推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汇报,将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机理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评价和实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和机制构建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撑体系与对策等方面对该项子课题展开研究;王良健教授汇报第三个子课题“我国区域发展中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研究”的研究思路,指出将着重进行区域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演进的机理研究、国内外模式与经验启示研究以及协同发展水平的判定与综合评价研究;沈其新教授汇报了第四个子课题“推进我国区域政治协同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思路,指出要在考察我国区域之间政治协同发展状况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区域之间政治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罗能生教授汇报了第五个子课题“推进我国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研究”的研究思路,指出文化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它不仅满足着区域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区域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现代战略性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子课题五将主要从区域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来探讨区域文化如何通过相互协作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郭平教授汇报了第六个子课题“推进我国区域社会协同发展”,指出在研究区域之间社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其原因、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我国区域社会协同发展的目标、总体思路和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推进我国区域内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政府推进区域之间社会协同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对策建议;彭福扬教授汇报了第七个子课题“推进我国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研究”的研究思路,指出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彭教授希望通过学科交叉、实证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区域发展与生态文明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寻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协同的原因,把握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系统提出推进我国区域生态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同发展。

  在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汇报完毕之后,专家组成员魏晓教授、王耀中教授、唐凯麟教授、朱有志教授、简新华教授依次对课题研究意义、思路设计、方法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专家组一致对课题申报成功表示祝贺,并认为本课题研究具有战略高度、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思路与方法科学可行、前期研究基础也较好。同时,专家们也认为该项课题研究难度较大,并在课题研究范围、研究思路、重点和难点问题等方面给予了许多有益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视角与范围。专家认为既要站在国内也要站在世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注重总结、分析国内外的发展,总结当代世界的发展规律;要研究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在当前如何发展,在未来如何发展。但是,有专家也指出本课题大、新、难,不用面面俱到,因而缩小研究范围十分必要。由于时间、精力、经费有限,课题的研究应该有所取有所舍,特别应针对地区中发展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

  (2)研究内容与思路。专家们认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应该充分考虑三层含义,即从国家层面各个区域如何协同发展;各个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如何发展;五个子系统自身如何发展;注重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的阶段性及各个子系统的阶段性。特别是针对如何处理五大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个重大问题,为此,有专家指出要重视区域与全局的关系,要注重内容的协调性和各个课题之间的影响、联系,以经济为主线来进行研究。课题组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所能掌握的资源完成自身的研究,同时首席专家要在协调整合方面多下功夫,不能简单地将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加以汇编,要始终以“五大子系统”的内在联系为核心主体,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如五大建设协同的指标建设、区域之间协同的指标体系等。

  (3)研究应用性。专家们指出要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发挥交叉学科和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优势,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同时提出推进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同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依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课题组首席专家罗能生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充分肯定了专家们提出了建议具有价值、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依据专家组所提建议,罗能生教授对课题的研究设计作了如下说明:

  在本项重大课题申报时,课题研究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侧重于从区域内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五大建设之间的协同关系,然而,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中,会议评审专家建议要将研究视域从区域内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的探讨转向区域之间五大建设协同发展探讨。此后,课题组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之前,也曾举行了两次课题研讨会,同时,综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的意见,一致认为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的子课题研究中,既从区域内研究每个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之间的协同发展,又从区域间研究各个建设的协同发展。课题组已经考虑到经济建设是五大建设的基石,课题研究设计已将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相关研究内容分解为两个子课题,即“推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和“推进我国区域内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研究”,前者从区域间探讨经济建设协同,后者从区域内探讨经济与其他建设的协同。

  课题组将立足于全球视角和未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促进五大建设之间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取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考虑到研究时间、精力和经费有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注重深入的实地调查,掌握区域发展中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

  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设立是为解决国家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因此,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对策性研究,如实地开展调查访问,注重获取一手资料,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掌握制约区域发展的五大建设协同发展矛盾,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呈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委或相关决策机构。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