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安全视角下的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研究”于2012年11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开题论证会,通过专家评议,完成开题论证。论证会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担任,论证组专家成员包括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余立国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冬雪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张星久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曼教授。湖北省委宣传部、华中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以及课题组各子课题负责人、主要成员和相关专家出席了论证会。
该重大项目分为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来源与演化、互联网虚拟社会的识别与评估、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预警与控制、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与方法、基于电子决策剧场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防控技术平台5个子课题。课题将研究探索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是什么,风险从哪里来,风险如何演化,如何对风险进行感知、识别、分析、评估、预警、处置、监控,如何构建风险防控机制等五大问题。
该课题的主要特色是:从国家政治安全的视角研究互联网虚拟社会治理问题,着重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虚拟社会结构及其风险问题,进行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的顶层设计,实现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关键参与者识别和风险监测预警,构建基于电子决策剧场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防控技术平台。
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既是学术界和理论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更是国家的重大现实需要。课题组凭借与中宣部、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新华社、人民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政法委等实践部门的良好合作,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下一代互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决策剧场等先进技术,一定能够将这项重大课题完成好。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冬雪教授认为,课题组在评审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有益的修正,并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注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二是要注意“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突发期,而网络社会对公民社会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握好虚拟社会管理的度,对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韩冬雪还鼓励课题组加强与国内相关部门横向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要借鉴国外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方面先进的技术及成功经验。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星久教授认为,课题组前期的论证工作和研究做得非常好,对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得很清晰。张星久教授强调了课题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提出课题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分应成为课题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曼教授认为,课题的选题非常前沿,具有挑战性,课题回应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需求,具有非常高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无论是大的顶层设计,还是每一项具体研究过程,一定要强调从定性分析出发经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
专家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充分肯定了专家组所提出的意见,认为这些意见对本课题的研究和成功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尹韵公所长认为课题组对现实热点问题的补充非常重要,并对课题组提出的“革命2.0”和“第四领土”两个概念表示出浓厚兴趣。
概括起来,论证会专家对课题的顺利开展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主要是:
1. 加强政治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重要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如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区分和界定;
2. 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联系国内相关部门,并要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构建技术平台、培训平台;
3.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做法;
4. 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5. 注意从战略高度认识互联网虚拟社会,注意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6. 加强数据获取技术,强化定量的研究。
针对论证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对研究计划做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主要计划和措施如下:
1. 强化政治学理论基础,加强对国际上治理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研究和借鉴。
课题组成员中具有政治学背景的有吴淼副教授、郭小安讲师等,将充分发挥这些成员的作用。同时,积极学习吸收国内外在网络政治、网络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实基础,做好基本概念的区分和界定。对国内外互联网社会方面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都已充分学习吸收。课题组将积极关注和跟踪国外网络社会与网络治理方面的主流刊物和最新出版的相关著作,并拟组织课题组成员翻译出版“网络舆情与网络治理”系列丛书,在课题研究中学习,提高政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同事,课题组将及时将研究成果上报,形成系列“成果要报”、“研究专报”,为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服务。
2. 加强网络舆情数据采集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和网络事件案例库。
本课题主要采用增量式网络数据采集和基于主题的网络数据采集。增量式网络数据采集即对旧的页面采用增量式更新,采集器只需要采集新产生的或者己经发生变化的页面,而对于没有变化的页面不进行采集。基于主题的网络数据采集是指有选择地搜寻那些与预先定义好的主题相关的页面。此外,利用网络舆情数据采集技术获得大量的网页数据,网页存在大量的与主题无关信息。本课题将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快速准确地清除网页中的噪声并从中提取出舆情相关信息,将其转变为更易于分析和处理的格式,同时进行网页净化、元数据获取、网页消重等处理。
同时,课题组在近年的研究中,已经建立起包括80多个典型事件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的案例库。该案例库还将不断补充新的案例,同时整理国外相关典型案例入库,努力使课题研究建立在丰富的实证案例基础上。
3. 建立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的技术平台。
充分发挥课题组所在学校和所依托的技术优势,建立起相关技术平台。首先,是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场景模拟,包括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事件相关基础信息库的构建及协同;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防控相关的元数据模型构建;基于多源多模信息融合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场景模拟。其次,支持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应急预案演练与处置。包括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事件的信息处理与演化规律模型构建;集成多源异构多维时空数据的汇聚、分析及表示模型构建;综合集成研讨厅环境下的应急预案仿真演练及效果评估操作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控制策略决策与处置操作系统。
4. 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感知与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语义分析、话题追踪等技术方法,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监测、研判和预警。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基于事件关联分析的风险感知与分析;基于事件因果关系分析的风险感知与分析;基于舆情熵的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的感知与分析;网络推手等异常行为涌现的检测追踪;网络谣言及虚假信息感知。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