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项目查询   专家查询   网站地图   重大项目要览   管理规章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设为首页   

成果选介>>项目动态

2011年度重大项目(第二批)开题报告之二十五: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研究

  2012年02月17日10:4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17日下午,由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研究”(批准号:11&ZD069)开题报告会在西南大学桂园金桂厅举行。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颜克亮、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清明、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孟东方、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卓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秉公、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云庵、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钱广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主任杨长征,学校领导靳玉乐、崔延强,课题组全体成员、课题协作单位代表、学校社科处、宣传部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共150余人出席了开题报告会。会议由校社科处处长郑家福教授主持。

  首席专家黄蓉生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主题报告,就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创新与特色、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条件保证等进行了介绍和阐述。与会专家以及嘉宾对课题的实施方案、主题报告等开展了充分的讨论,现场氛围热烈,大家畅所欲言,纷纷为课题的实施“把脉”和出谋献计,对课题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思路的调整、研究方案的完善、研究工作的实施等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课题研究立意高远,框架设计科学合理,为高质量地推进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归纳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课题研究应注重对青年本体、青年现状、特殊青年群体的研究。对青年本体、青年现状的研究和探讨是课题研究的基础,专家们建议要注重对青年本体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展研究,突出对当代中国青年本身现状、青年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现状、研究“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这一研究主题的现状等的关注与探讨,体现研究的时代性。青年农民工、留守青少年、青年工人、青年军人等是青年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研究要给予充分关注,这些青年群体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关系,怎样在课题研究中体现并且占到应有的分量都不容忽视,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第二,课题研究应注重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基本规律的揭示。有学者提出,课题研究要建构基本理论,揭示基本规律。如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应特别涉及中国共产党培养未来青年的人格模式、人格素质及青年价值信仰的建构问题,应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基础之上有理论的描绘和论证,并上升到规律;第二部分为党和青年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在课题所涉的内容之外应再扩大;第三部分为青年群体的具体建构,在原有的青年人才、青年干部和青年大学生的基础之上更为周全地建构,要覆盖到中国社会的主要青年群体;另外,结构上还应包括党引领青年、教育青年的环境建设以及保障问题。

  第三,课题要注重研究共青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与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党对青年的工作通过共青团的工作具体贯彻落实,有专家建议,应把共青团的研究纳入研究视野,要加强对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的历史发展、地位、作用等的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关乎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也是团中央抓的一项重点工作,有学者建议课题研究要关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问题,要在具体子课题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体现。

  第四,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学者们建议课题研究要形成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局限于形成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调研报告、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要特别注重形成决策咨询报告,服务于有关决策需要。有专家强调,解决现实问题是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在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中应更看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的咨询报告,从而帮助解决当今青年运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课题研究要处理好各子课题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课题研究中应处理好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各个子课题之间应该协调好内在关系,减少交叉。青年人才、青年干部和青年大学生是课题研究的重点群体,确定好划分依据,减少交叉,避免研究内容上的重复重叠。

  第六,课题研究要紧扣学科属性和研究视角。对于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切入研究,本课题研究建议重点从党史党建的学科视野开展研究,研究中要紧扣课题研究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属性要求。

(责编:秦华)


点击返回首页

点击返回顶部